???? “萬古長春”六柱五間的建制,歷史上除皇家廟陵擁有外,曲阜是唯一,也是絕無僅有。同時期的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神道牌坊也不過如此,也難怪,誰讓它是圣人陵寢前的建筑呢!?
? ? ?牌坊,亦稱牌樓,舊時全國各地隨處可見,樣式繁多,不一而足,作為我國古建形制之一,起始較早。就結構而言,遠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衡門”。《詩·陳風·衡門》就有“衡門之下,可以棲遲”的記載,那時僅僅作為陋室調侃的標志,并不具備后世那種炫耀的資本。而隨著歷史的進程,陋室衡門的建筑形式一個不小心有了質的飛躍,成為顯赫的標志性建筑。如此,您可知道牌坊是如何一路向人們走來的嗎?
???? 牌坊的肇因,濫觴于漢時的石闕。闕,原本是先秦時期宮廷前的標識性建筑,至漢時逐漸成為顯示官爵、區別尊卑、崇尚禮儀的裝飾性建筑(曲阜漢闕畫像石可窺一斑)。正如漢代班固《白虎通義》所言:“闕者,別尊卑也。”頗時置于官衙府第或都城的主要建筑前的主要道路入口處,并兼收了先秦時期“謗木”納諫的社會功能。因通體為石質構筑,故稱之為石闕。
???? 到隋唐時期,城市化發展成為社會主流,商品貿易活躍,經濟繁榮,出現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大都市。為了便于管理,城市中于是就有了大小約等的用于居住單位的“里坊制”,如同棋盤。里坊四周設墻,中間設十字街,每坊四面各開一門,晚上關閉坊門,相對獨立封閉。由于歷史上稱謂的慣性,坊門稱之為“闕門”,門上皆榜書坊名加以識別。如該坊里人家出現了值得炫耀或褒揚之事,常常里坊闕門上或進一步家門上懸牌旌表,但多以褒揚封建倫理道德者為主,諸如節孝、忠信之類。《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就有不少:“詔樹闕門閭”、“表其門”的記載。如同現今的“道德模范村”、“好媳婦之家”之類。于是,“樹闕門閭”的坊門就成為了弘揚正能量牌坊形制的直接源頭。
???? 宋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經濟生活進一步繁榮發展,商業活動的需求迫使原來的“里坊”居住體制被打破,護衛里坊的墻體也轟然倒塌消失。而被人們津津樂道、引以為豪的“坊門”,雖然脫離了墻體,其形狀與文化內涵卻完整地繼承下來。此時并對牌坊的形制進行了統一規范管理,坊門是由兩根高過門頂的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梁及門扇,組合成一種新式樣的門。因門柱端置有陶瓦防雨、柱出頭染成黑色,故時稱“烏頭門”,俗稱“欞星門”。由于烏頭門依然保持了旌表功能,從此便有了旌表門第的意思,自成一體的牌坊就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藝術建筑類型。但該時的牌坊皆為木質結構,不宜久存,早已湮沒在喧囂的史河中,我們只能在史籍中觸摸感知。
???? 明清時期,牌坊的文化內涵已完全被“旌表建坊”所取代,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專用建筑模式。成為突出榜書歌功頌德或旌表教化風尚最高榮譽的“標榜牌”。它表達了中國封建社會人們的人生理想與最高追求,或者說是終極目標。從而牌坊被賦予了炫耀標榜、追思紀念、褒獎功德、風俗展示、美化裝飾、地標導向等諸多功能,且形成一套完整的定制。建筑形式也有了很大發展,雙柱、三柱、四柱等形制的牌坊得到普遍而廣泛地應用。牌坊上的裝飾雕刻也日臻精美,額坊上起樓筑頂,柱體坊間雕龍畫鳳,甚至連斗拱、屋檐之上也無不鐫刻紋飾,其褒美頌德功能也有了極大的豐富與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