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的冊封
?
作者:彭慶濤
?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的封號。自孔子死后,隨著后世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其后裔也倍得恩澤??鬃佑跐h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被封謚“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改封“文圣尼父”;北周靜帝進封“鄒國公”;隋文帝尊為“先師尼父”;唐太宗尊為“先圣”、“宣父”;唐高宗尊為“先圣”、“太師”;武則天封為“隆道公”;唐玄宗謚“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加封“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改稱“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后裔也因此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眷顧和優(yōu)渥。雖迭經(jīng)改朝換代,但其地位并沒有受到影響,而且較之上代還能“恩渥備加”,“代增隆重”。直至冊封為世襲衍圣公,并在曲阜為其興建了規(guī)模宏大,衙宅合一的衍圣公府。衍圣公府一般稱為孔府,大門上的一幅金字對聯(lián),體現(xiàn)了這個封建貴族世家特殊地位的真實寫照:“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史載最早對孔子后裔的加封始于秦朝,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行郡縣,曾“觀禮于魯”(《水經(jīng)注·泗水》),因孔子九代孫孔鮒精通六藝,被秦始皇召封為魯之文通君。后因秦下令焚書,孔鮒藏《論語》、《尚書》、《孝經(jīng)》等于孔子舊宅壁中,走隱嵩陽,教授弟子。陳涉起事,“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孔鮒字甲)為陳王博士,卒于涉(陳勝)俱死”(《史記·儒林列傳》)??柞V最后死在了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軍中。秦始皇所封文通君,僅僅是名譽上的稱號,并非祭祀孔子的專事封號。專主孔子祀事的封號是從西漢開始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孔鮒之弟)為“奉祀君”,專主孔子祀事,惠帝時征為博士,遷長沙太傅。昭帝征孔子十三代孫孔霸為博士,宣帝時為高密相。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拜孔霸為太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以所食邑奉孔子祀。并賜黃金二百斤,宅一區(qū),戶籍遷往長安。“霸為人謙退,嘗稱祿位太過,何德以堪之。上欲之相位,霸讓至三、四,上知其誠乃止,以是敬之,賞賜甚厚”(《孔氏族庭廣記》·金·孔元措撰),元帝批準了孔霸的請求,為祀孔子,將其長子戶籍由長安遷回曲阜??装云呤q卒,元帝素服親臨吊喪,賜東園秘器錢帛,謚曰烈君。漢成帝時由孔霸長子孔福襲封關內侯。這是孔子后裔爵位世襲的開始。元始元年(公元1年),漢平帝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將孔子第十六代孫孔均由關內侯晉封為褒成侯,爵由關內侯升為徹侯,即由二十等爵位的第十九級升為二十級,食邑二千戶,以奉孔子祀。王莽時拜孔均為太尉,孔均不就,于是失爵。東漢光武帝劉秀拜孔子十七代孫孔志為大司馬,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孔志襲褒成侯,食邑如故。卒后謚為元成侯。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徙封孔子十八代孫孔損為褒亭侯,食邑一千戶。由于此時漢朝氣數(shù)已盡,朝庭混亂,戰(zhàn)爭四起,孔子后裔的食邑也就逐漸減少,到第20代孫孔完襲封褒成侯時,食邑只有百戶了。孔完無子,取母弟之子羨繼世(參見《孔氏族庭廣記》)。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曹丕拜孔子二十一代孫孔羨為儀郎,封為宗圣侯,食邑百戶。次年,令郡守修孔子廟,置百石吏卒以守衛(wèi)之。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267年)改封孔子二十二代孫孔震為奉圣亭侯,太常卿、黃門侍郎。食邑二百戶。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孔子二十六代孫孔鮮襲封奉圣亭侯,詔修孔子廟,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釋奠孔子用樂奏登歌,此為釋奠用樂之始。改封孔鮮為崇圣侯。其子孔乘博學有才氣,后魏舉孝廉,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春二月,定孔子廟之制。三年(公元473年)詔授崇圣大夫,食邑五百戶。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夏封二十八代孫孔靈珍為崇圣侯,食邑減為一百戶。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公元539年)兗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廟廷。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孔子三十一代孫孔長孫為恭圣侯,食邑一百戶。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長孫承襲鄒國公,邑數(shù)準舊。其子孔嗣惁在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遷太子通事舍人。隋煬帝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被封為紹圣侯,食邑百戶。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縣令陳叔毅修闕里孔子廟。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三十三代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秋七月尊孔子為宣父,詔兗州作闕里廟,給戶二十,奉守林廟。又命褒圣侯朝會位同三品,祭祀、冕服亦如之,食邑一百戶。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初以先儒配享孔子廟。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春,兗州都督霍王元軌承制修闕里孔子廟,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兗州牧韋元及褒圣侯孔燧之、縣令田恩奉昭重修孔子廟。八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廟,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謚孔子為文宣王,封孔燧之為文宣公兼兗州長史,食邑一千戶,子孫世襲。至唐末,四十二代孫孔光嗣于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為泗水主簿,失掉文宣公爵位。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5年)為孔廟灑掃戶孔末所害??啄﹦t取代了孔氏嫡裔。孔光嗣之子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在孔末之亂時,生甫九月,乳母張氏抱匿于外家,得免。后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1年),誅孔末,遂授孔仁玉曲阜主簿,主孔子祀,長興三年封文宣公。后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詔以曲阜令兼監(jiān)察御史,賜五品服。孔仁玉之后,子孫繁衍,先分為五位,又分為二十派,再分為六十戶。孔氏家族追稱孔仁玉為“中興祖”。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寵較為興盛的時期,經(jīng)過了五代梁唐晉漢周的朝廷輪替更換,宋太祖深感政治斗爭的現(xiàn)實無情,為穩(wěn)定政局需要,在趙匡胤登基伊始,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親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圣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公元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于廟門。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宋太祖詔孔子四十四代孫孔宜為曲阜主簿。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又擢右善贊大夫,襲封文宣公。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孔子廟經(jīng)史,又賜太宗御制御書一百五十卷藏于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宋真宗命孔道輔修孔子廟,五年(公元1021年),孔道輔請得封禪行殿余材,皆橡、樟、楩、梓之屬,乃大擴舊制,增廣殿庭。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移大殿于后,講堂舊基不欲毀拆,即以磚為壇,環(huán)植以杏,名曰杏壇,又于壇前建御贊殿以容真宗贊孔子碑。這次擴建,建廟門三重,次書樓。唐宋碑亭各一,儀門、御贊殿、杏壇、正殿、鄆國夫人殿;東廡為泗水侯(孔鯉,孔子之子)殿,西廡為沂水侯(孔伋,孔子之孫,受學于曾子,四配之一)殿。西廡外為齊國公(孔子父)殿,其后為魯國太夫人(孔子之母)殿。正殿東廡外曰燕申門,其內曰齋廳,廳后金絲堂,堂后則家廟,左則神廚。由齋廳而東,南為客館直,北曰襲封視事廳,廳后為恩慶堂,其后北隅曰雙桂堂??宛^直、視事廳、恩慶堂、雙桂堂等建筑區(qū)為文宣公居住區(qū),也就是孔府的前身,這時廟宅共計三百六十間。
宋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授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國子監(jiān)主薄,襲封文宣公,知仙源縣事(宋時因曲阜丘壽為黃帝出生地改名仙源縣)。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為衍圣公。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改封四十七代孫孔若蒙為奉圣公,專主祀事,不預他職,遇郊祀大禮,赴闕陪位。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坐事廢封,改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圣公??兹籼撍篮?,仍以孔若蒙之子孔端友襲封。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復改封孔端友為衍圣公。至此以后,衍圣公這一封號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止,先后沿續(xù)了八百多年。
也是從孔端友以后,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紛爭,使得孔子后裔冊封出現(xiàn)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后期,女真族南下,趙構渡江于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锥擞延诮ㄑ锥辏ü?/span>1128年)隨高宗南遷,遂寓于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為南宗。其后南宗襲封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等人。宋廷南遷后,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偽齊政權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繼封孔璠為衍圣公,其后有孔拯、孔???、孔元措等襲封衍圣公,是為北宗。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領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圣公。這樣,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個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騎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權所得,仍封孔元措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無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孫子孔湞為嗣??诇澯谠獞椬谠辏ü?/span>1251年)襲封衍圣公。后來,元政權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言孔湞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兒子孔之固側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驅口李氏,孔湞曾隨李氏姓李,不可為孔氏宗。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衍圣公封號。其后相當一個時期沒有任命新的衍圣公。南宋滅亡后,宋所封衍圣公五十三世孫孔洙歸元。元朝統(tǒng)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訪查孔子后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對孔洙大加賞識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為國子監(jiān)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護持林廟璽書,免去衍圣公封號。
此時,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職,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長子孔治權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詔襲封衍圣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皇帝,說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并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姿蓟藓涂姿颊\均為四十六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孫,孔思晦是五十代孫孔拂長子孔元孝的嫡長孫,孔思誠是孔元孝次子孔元用的嫡長孫,因此,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圣公,并授階為中議大夫,列正四品。
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上書皇帝,言襲封上公而秩四品,于格弗稱,且失尊崇意,于是于次年改嘉議大夫,位列正三品,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給衍圣公孔思晦三品銀印,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因中書謂公爵與秩不稱,奏升之制,授中奉大夫(從二品),賜二品銀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使衍圣公孔克堅(孔思晦之子)為京官,以其長子孔希學襲封衍圣公??卓藞怨僦炼Y部尚書。元代末年,孔克堅辭官歸曲阜故里。
金元時期,隨著衍圣公的品秩提升,曲阜孔廟孔林的修建也相當頻繁,據(jù)清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從金熙宗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年)至元惠宗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的二百余年間,孔廟孔林先后重修擴建二十一次。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伊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詔孔克堅去朝見,孔克堅以病推脫,遣子孔希學去南京覲見,朱元璋不悅,親自寫詔書送達孔克堅說:“爾祖宗垂憲萬世,子孫賓職王家,代有崇榮,非獨今日。吾奉天命安中夏,雖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稱帝者,漢高祖也。爾言有疾,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不可也。”(見孔府二門里《對話碑》)孔克堅于是立刻起程趕赴南京,十一月十四日,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孔克堅。并賜宅、馬、米、田及郊祀膰肉等。封孔克堅之子孔希學為衍圣公,秩二品,晉階資善大夫,朝會時位列丞相之后。賜祭田2000大頃,歲收以供祭祀之用,羨余為衍圣公奉祿。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對孔希學說:“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榮矣,此非爾祖遺蔭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以流內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爾若不讀書,孤朕意矣……”(見孔府二門《對話碑》)。從此以后,衍圣公不再兼任地方官職,專以祭祀孔子為主事。同時,朱元璋下詔修孔廟孔林,置林廟灑掃戶一百一十五戶,令于曲阜等州縣選民間俊秀無過子弟充當。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奉敕創(chuàng)建衍圣公府,計有正廳五間,后廳五間,東西司房各十數(shù)間,外儀門三間等(見《闕里志》)。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孔子第五十七代孫孔訥襲封衍圣公,明太祖既革丞相官,遂命衍圣公班列文官之首,授光祿大夫,賜誥與一品同,給三臺銀印。仁宗即位后,召衍圣公進京朝賀,因衍圣公于京城沒有府宅而賃居民間,仁宗于是賜第東安門外。英宗復辟后又賜給了一處更大的府邸。六十一代孔弘緒襲封衍圣公以后,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以宮室逾制被刻奪爵。下廷臣議宜襲封者,皆言世嫡相傳,古今通義,乃命其弟孔弘泰代襲而后仍歸其子,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從按臣請,復其冠帶。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曲阜孔廟發(fā)生重大火災。巡撫何鑒奏言:“弘治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夜子時,雷雨交作,火從宣圣家廟東北角起,延燒□廟五間,齋廊五間,東廡二十八間,寢殿七間,伯魚廟三間,子思廟三間,西廡二十八間,大成門五間,手植檜一株。洪武詔旨碑文并樓,永樂御制碑文并樓,遂延燒大成殿七間,東便門六間,西便門六間,大成殿東西便門各三間,寢殿東西兩便門各三間,啟圣殿五間,毓圣侯廟三間。風息雨止,火乃熄滅。共計燒毀殿廡各房一百二十三間。”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余濂奏請修孔子廟。秋七月,巡撫何鑒來相度廟工。發(fā)帑金十五萬二千六百余兩,自十三年二月至十七年正月,重建正殿九間,寢殿七間,大成門、家廟、啟圣殿、金絲堂、詩禮堂各五間,移金絲堂于啟圣殿之前,改奎文閣五間為七間,改大中門、二門、大門三間為五間,增快睹、仰高二門。遣大學士李東陽以香帛及御制碑文詣闕里祭告(見《闕里志》)。李東陽曾于弘治十六年來曲阜,利用孔廟修建余材擴建孔府,并將其女兒嫁給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衍圣公孔聞韶為妻。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城,進駐孔廟。次年按察使司僉事潘珍疏請即廟為城,移縣附之。詔可。自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七月至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三月,歷時九年而新城竣工。同年七月興工修闕里孔子廟,孔府也隨之繼續(xù)擴建。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孔廟竣工。而孔府仍在擴建中,繼大學士李東陽以后,嚴嵩幾次來曲阜督查,并將自己的孫女嫁給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賢為妻。嘉靖年間,僅孔廟孔林等地所建立的牌坊就有數(shù)座,如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巡撫胡纘宗建金聲玉振坊、二十三年巡撫曾銑建太和元氣坊、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御史馮某檄濟南府、兗州府、曲阜縣修葺殿寢樓廡齋閣門宇垣屋碑亭及家廟祖林計三十七所(《重建闕里林廟碑記》·孔承業(yè))。由于李東陽和嚴嵩做為當朝權貴的直接參與,孔府建設也因孔廟余材的撥給,形成了空前的規(guī)模,完成了孔府前堂后寢的建筑布局。其制頭門三間、二門三間,內有儀門,儀門之北正堂五間、東西司房各十間,后廳五間,穿堂與正廳相連,退廳五間,東西廊房各五間,左為東書房,右為西書房,退廳東南為家廟,祀高曾祖彌五代衍圣公。退廳之后為內宅,樓閣房屋不能具載(清乾隆版《曲阜縣志》)??琢值男迶U也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根據(jù)記載,明代擴修擴建孔林達十次之多。
明時的衍圣公家族達到了全盛時期,生有榮典,死有哀榮,每有衍圣公過世,都會由工部給價造墳,皇帝還會派官致祭。衍圣公長子十五歲冠帶后即可使用二品服色,次子十五歲便可承襲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主持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孫)祀事,三子十五歲承襲太常寺博士,主持汶上縣圣澤書院祀事。其二三子之博士每隨一代衍圣公遞為更授。
入清后,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見時衍圣公仍列內閣大臣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世祖在北京太仆寺街賜給衍圣公府一座,七年(公元1650年)授衍圣公孔興燮為太子少保。八年又晉為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滴跗吣辏ü?/span>1668年),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進京朝見,當時孔毓圻年僅十二歲,清圣祖康熙特許衍圣公孔毓圻由皇宮中間的御道上退出??滴跏哪辏ü?/span>1675年)又晉升衍圣公為太子少師。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帝追封孔子上五代祖王爵,衍圣公進京朝謝,病死北京。世宗雍正帝命大學士會同禮臣優(yōu)議卹典,遣大臣及三品以上漢族官員吊喪,命皇三子及莊親王護送靈柩,雍正親自撰寫碑文。同年六十八代衍圣公孔傳鐸封衍圣公。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孔廟遭雷火,燒毀了孔廟大成門以內大部分建筑,雍正遣禮部侍郎王景曾來闕里祭告慰問,尋遣署工部侍郎馬臘會同山東巡撫陳世倌、布政使博爾多相度重修。于雍正三年八月興工,因工程進展緩慢,撤去陳世倌職務,另委岳濬為巡撫負責工程,并派通政使留保前往曲阜督卒在事人員,盡心協(xié)力辦理修繕事宜。雍正還下諭旨:“凡殿廡制度規(guī)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朕親為指授。”又諭曲阜孔廟正殿正門用黃琉璃瓦,兩廡用綠琉璃瓦而以黃瓦鑲砌屋脊。圣像由內務府匠人到曲阜用脫胎法制造。雍正四年,賜御書“生民未有”匾額。八年八月孔廟竣工。欽定大門名曰“圣時門”、二門曰“弘道門”,改宣圣廟坊為“至圣廟”坊,參同門為“同文門”,燕申門為“承圣門”。共用帑金十五萬七千六百兩有奇。十月遣皇五子詣曲阜祭告孔子,又遣多羅淳郡王弘暻祭告崇圣祠五王(見《孔府檔案》·4987——4990)。清代修繕孔廟孔林孔府等事項,據(jù)資料統(tǒng)計有二十次之多。
衍圣公與朝廷的密切關系,到乾隆時期達到巔峰,乾隆皇帝曾多次來曲阜,并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對于乾隆與孔府的關系密切,多有猜測,包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的一品夫人于氏,定與乾隆關系密切,孔府盛傳于氏為乾隆之女。根據(jù)有關史料考證,當為乾隆義女而官臣于敏忠的女兒。后于道光年間于孔府東路建有于氏的祭祀專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罷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
清代衍圣公倍受皇恩,直到清末,七十六代衍圣公進京為慈禧太后祝壽時,又賞戴雙眼花翎,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孔令貽又賞穿帶膆貂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下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賢哲后裔所受清代的榮典一切照舊,頒給衍圣公孔令貽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琢钯O于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二月其遺腹子孔德成出生,四月大總統(tǒng)令孔德成襲封衍圣公。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xù)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號免除。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的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jīng)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為利用,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了。
?(原文收錄中國孔廟保護協(xié)會2004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