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濤
關于項羽葬于何處,正史中很少提及曲阜,然而,項羽頭顱葬于曲阜應該是最確切無誤的史實。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漢兵圍籍于垓下,籍自殺。楚地悉定,獨魯不下,王欲屠之,至城下,猶聞弘誦之聲,謂其守義之國,為主死節,因持籍頭示之,魯乃降漢。以魯公禮葬之于谷城。”
以上記載明確表達了以下信息:
第一、魯國人為“主”守死節,致死不投降,漢軍“欲屠之”,兵臨城下之時,魯國人不僅不理,然“猶聞弘誦之聲”,演習禮樂,一幅泰然處之之景象。此說明魯國人不僅內心擁戴項羽,也不相信項羽已經身亡。劉邦感覺到魯國文化深厚,對魯國人不可強行攻取,必須采取安撫政策,無奈之下,下令將項羽首級運來曲阜,于魯國城外舉起項羽頭顱讓魯國人辨認,魯國人確認魯公項羽已死,然后開城門投降漢軍。這一信息表明項羽首級的的確確運到了曲阜,確定無疑。
第二、劉邦為什么不以“西楚霸王”葬項羽而“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 一是劉邦不愿意承認項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二是項羽得封“魯公”時劉邦也同時得封“沛公”,這也是劉邦最能認可的項羽食邑爵位。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更重要的是為了安撫和尊重魯國人的忠君情感。劉邦深為魯國文化所折服,也體會到文化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故而隨后來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這都證明了劉邦對魯國一直采取的是安撫政策。
第三、從“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一語中,結合整個故事情節看,劉邦陪著魯國人為項羽安葬發哀,然后“泣之而去”,安葬項羽定在魯國,“泣之而去”也是哭著離開魯國而“去”的。這樣說來,項羽首級葬于曲阜當為確定無疑。
第四、曲阜五泉莊漢墓,俗稱霸王墳,位于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靠近五泉莊和古城村。五泉莊因有五泉而得名,此泉是洙水的發源地,系魯城東防山、八寶山高阜蜿蜒延伸的末端。也是古人以地理學認同的風水寶地。五泉莊漢墓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 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說古城大冢即是。《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云。”該墓依法被公布為曲阜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百姓盛傳五泉莊漢墓為葬項羽頭的“霸王墳”歷史已久,這種傳說并非空穴來風,它肯定蘊涵著一些歷史因素,并且這種傳說不僅在百姓中一直流傳,而且許多古籍也有記述,文人墨客也有關于“霸王墳”的詩章。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另外,有幾個問題需要再考析說明一下:
第一,關于項羽墓的有關歷史認知
1、今河南省河陽縣有項羽墓,傳是項羽自刎的地方,即今日的烏江浦,在安徽省和縣東北,留有祠宇,號為西楚霸王廟。
2、位于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也有項羽墓,其資料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谷城”就是齊魯大地和中原之間的交通要塞。二千二百多年前驚心動地的楚漢戰爭,就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這里還是喪葬寶地,傳說當年項羽的人頭就埋在這里。引《史記·集解》皇覽曰:“項羽冢在東郡穀城,東去縣十五里。”《正義》引《括地志》云:“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穀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穀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3、《水經注》認為項羽墓在東阿縣:“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云項王之墓。(守敬按:《括地志》,項羽墓在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引《述征記》云,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兗州府志》,在東阿縣城北。)《皇覽》云,冢去縣十五里,(守敬按:《史記·項羽本紀·集解》引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會貞按:谷陽縣見《淮水注》,漢谷陽縣,魏廢,故《注》稱谷陽城但兩漢縣并屬沛郡。據《寰宇記》,谷陽城在蘄縣東七十里。後魏蘄屬譙郡,《注》不得稱彭城谷陽城。又考《隋志》,彭城郡有谷陽縣。此彭城二字當後人所改。)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守敬按:見《項羽》及《高祖本紀》。)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于谷城,寧得言彼也。”
4、泰安肥城有資料顯示,肥城舊縣也有項羽墓,位于舊縣鄉駐地的舊縣三村東。傳說為項羽頭顱墓。谷城,即今舊縣鄉。原墓規模宏大,占地為60畝,封土高達10米,直徑約300米,前有一沖溝,寬20余米,深3-4米,名霸王溝。墓區原有碑刻4方,漢柏數十株,但多在文革中被毀。所幸墓穴未被毀,現有有字殘碑一塊,被鑿去三分之一,尚余碑文曰:“楚霸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漢寢于今草跡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江,至和時,見草木蒼郁,廟宸口口,郡民祈福者日踵接焉,余以感王英雄蓋世,宜于威靈蘇濯也。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口口,詢諸土人亦為口王之墓,凄風瑟瑟,曾舞過而……”。墓東有李將軍墓及碑。相傳李將軍為項羽手下大將,請劉邦葬項羽后于此自刎殉主,附葬于此。當地百姓每逢節日,自發來拜祭項王墓,紀念這位古代英雄。該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寰宇記》:“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云云。《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守敬按:後文引《皇覽》,亦云蚩尤身體異處,故別葬,闞冢之外有肩髀冢。但羽之葬,一在谷城,一在谷陽,未必如此巧合。”
綜上所述,項羽墓之多,實在難辯虛實,也許項羽死后其身分別葬之,但其頭顱卻只有一個,言葬其首者多以司馬遷所說的“谷城”為據。文獻多以《史記》集解、正義以谷城為東阿,故東阿項羽墓逐為正說。
以上諸墓除河南、安徽、江蘇之外,陽谷、東阿、濟南、肥城均屬于西周以來齊國之地,原有大、小谷城之分,位于濟南西北到聊城一帶,大、小谷城都曾經是管仲的封地。到底項羽的首級葬于何處?司馬遷所說的“谷城”在哪里?
從司馬遷所講的故事看,劉邦為了安撫魯國人,將項羽首級“以魯公禮”安葬,而且還陪同魯國人一起“發哀”,其葬瘞之地當在魯國無疑。如果說,齊國的谷城為項羽葬地,那么,就必須接受一個不合情理邏輯的結論:劉邦為了安撫魯國人,將項羽首級以魯公禮遠葬于了齊國!
第二、曲阜“霸王墳”的等級與可能的墓主身份
1995年,五泉莊漢墓被盜墓賊開一洞口,文物保護部門及時發現,并將盜墓者抓獲歸案。經文物保護人員初步勘查,盜墓者并未進入墓室。由于這一偶然事件的發生,也揭開了五泉莊漢墓的許多秘密:該墓雙重墓室,由大磚砌成,帶有回廊,實屬西漢早期高規格的墓葬形制。而當地發現的東漢較高規格的墓葬,基本都是石砌墓室,有的還有漢畫像石刻。而五泉莊漢墓的墓室結構屬于以磚代木的“黃腸題湊”墓室結構。“黃腸題湊”是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后來逐漸發展成為木構地宮。所謂“黃腸”,即柏木黃心,應為去皮后的柏木。“題湊”即木頭的頭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這種葬式,始于上古,多見于西漢,西漢以后很少再用。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帝王身份的標志。此外,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如漢霍光死后,漢宣帝“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五泉莊漢墓盡管不是木制墓室,但它與“黃腸題湊”的基本結構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證明了五泉莊漢墓是至少屬于西漢早期的公侯墓葬。
確定了五泉莊漢墓屬于西漢早期并且葬式規格屬于王侯最高范例,那么墓主的所屬范圍也就很小了,必在秦漢魯國王侯中無疑。
自周王朝將曲阜由周公長子伯禽建立魯國,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等八、九個世紀,至公元前249年為楚國所滅。此后,楚置魯縣,秦置魯縣、薜郡。項羽破魯后,被楚懷王封為魯公。漢初仍為魯縣,屬豫州部。西漢高后呂雉元年(前187年)封其外孫張偃為魯王,張偃因年齡太小未到封國曲阜,后因張坐罪除國。漢景帝三年(前155年)又封淮陽王劉馀為魯王,是為魯恭王,仍都曲阜。恭王死后,兒子劉光繼位,稱魯安王,在位四十年死;其子劉慶忌繼位,稱孝王,在位三十七年。其后魯國又經歷了魯頃王劉勁、魯文王劉脧,魯王劉閔。王莽篡權后,魯國國除。
秦至西漢,做過魯公、魯王的除張偃外共有七人,其中包括項羽和西漢六王,而西漢魯王墓全部在曲阜城南九龍山及其附近早已確定無疑,九龍山漢墓群,是大型的摩崖墓群,已發掘四座。因此,項羽便是五泉莊漢墓唯一可能的墓主了。
第三,司馬遷所說的“谷城”當為“古城”之訛
魯國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歷經西周、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早已成為古城了,其西南方向為孔廟所占,東北則一直被稱為古城,魯國故城內的布局為左宗右市,魯國儒生習禮儀均在左上位,漢軍攻魯時所聞禮儀樂舞之聲定在魯國故城的東北方向,那么,漢軍以項羽首示魯也必定是在東北方向。魯人開城降漢,也應該首先開的東北門。魯人為項羽生而守死節,為項羽死而開城降漢,也必定因主公亡而大悲泣之,劉邦也因此被魯國人所感動,才下令以魯公安葬項羽之首,并陪同魯人哭項羽,然后“泣之而去”。五泉莊漢墓的位置恰于此情此節相吻合。近墓之地有古城,此地所居之村落亦稱古城,并且直到現在仍叫做古城村。故太史公作《史記》所言“谷城”,當為“古城”之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