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鐘 大 呂------吳澤浩先生藝術思維解析
?
?
?
作者:曲阜孔子博物院副研究員 彭慶濤
?
吳澤浩先生是我的良師益友,密切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了,甚知先生的為人和品格。襟懷曠達、勤奮求索、尊師重道、樂于助人是先生的基本性格,表現在藝術作品中,則是筆墨酣暢、大氣貫流、氣勢磅礴、意韻無窮。察先生人與畫,無不和諧相通,氣象一貫。在與先生長時期的交往中,發現先生的藝術成就得益于先生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藝術思維方式。
第一,藝術思維方式形成的歷史性根源
吳澤浩先生出生于廣東省汕頭市,自幼受其叔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松齡先生的影響和啟蒙教育,這對于吳澤浩先生的藝術興趣的培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58年,年僅15歲的吳澤浩先生正式科班于汕頭藝術學校美術專業,同時接受海派畫家劉昌潮先生的親授,開始研習中國畫,1961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業于嶺南畫派的領軍畫家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諸位大師,在這期間,吳澤浩先生習人物、花鳥、山水及美術理論等等。待先生畢業時,恰遇文革初起,繪畫界也難立決擇,作為畫家來講,人物畫幾乎成了唯一的出路了,由于歷史的原因,那個時期的習畫人大都專攻人物畫了,這也是歷史對于吳澤浩先生所打上的烙印。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事物的必然性都是通過偶然性來實現的,英雄是歷史創造的。畫家也不例外,個人的興趣愛好,人生理想都必然要受于社會歷史的約束和限制,從吳澤浩先生的人物畫分類中我們可以將其明顯地區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傳統人物畫,一類是現代人物畫,傳統人物畫多以圣賢君子和正義英杰為主,現代人物則是取材現實,表現當代人的精神風貌。這兩類人物畫的表現形式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吳澤浩先生的藝術思維形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性。一方面法傳統,一方面取現實;一方面繼往之,一方面開來之;一方面表現為吳澤浩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衷愛和信心,一方面又表現出先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極強的適應能力。正是由于先生繪畫歷程中特定的歷史環境,成就了先生藝術特色的兩個方面,兩個方面的成功,又形成了吳澤浩先生的基本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特點。
第二、藝術思維方式形成的環境性根源
吳澤浩先生成長在祖國的最南方的廣東,自幼接受南方文化的熏陶,南方人思維的細膩與開明,個性的妍美與文質,都必然會在先生身上有所反映,先生在南方生活了20多年,因此,其思維方式應該是帶有比較完整地南方人特色。1968年,25歲的吳澤浩先生,是一位風華正茂,具有十年專業科班且經過嶺南諸多藝術大師親授并且已經形成帶有南方人思維特色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處于歷史的巧合,吳澤浩先生在山東濟南定居了,同時也開始了他的創作生崖。吳先生創作的前期,正是史無前例的文革期間,十年的動亂,將山東人的性格暴露無遺,既顯示出一種英雄的俠肝義膽,又暴露出一種保守、愚昧與落后的現實,既有山東人熱性、重道、崇德的基本性格,又有武威、好斗、霸氣的英雄精神,這對剛剛步入山東的吳澤浩先生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同時,這種社會現實也給了吳先生認識和理解山東人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吳澤浩先生憑著自己開明與細膩、才智與能力、熱情與耐性,經過長時期的磨合,終于被世人認可,同時也使吳先生的思維方式在南方人開明細膩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溶入了北方人俠義豪放、熱情大方的性格因素,使先生的思維方式趨于超越世俗,加上先生長期以來工作、創作、生活等各方面積累的經驗,還有先生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理性覺悟,南北文化的兼容并儲,造就了吳澤浩先生的基本性格和藝術思維方式的特征和高度。
第三、藝術思維方式形成的文化性根源
吳澤浩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而且功底深厚,盡管吳澤浩先生沒有更多的理論著作問世,但從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仍然可以體會到他的學者風范和濃厚的文人氣息。在我知道的先生創作生崖中,并沒有專攻傳統文化的突出時期,可見吳先生平時文化休養的勤奮與執著,靠的是長期的積累和覺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畫是強調學養的,大凡中國歷史上成功的畫家,大都以文人自居,吳澤浩先生在傳統文化中扎根,是他個人的興趣所在,更是他創作成就的精神內核,用知識的含量去擴充自己的藝術作品,也是傳統中國畫的基本要求,更是造就中國畫藝術大師的必經之路。
吳澤浩先生的畫,充滿了詩情,他的畫不僅僅是一種景物表現,而是一種情懷的迸發和故事的敘說,具有文人畫的基本特征。文人畫是中國畫區別于西方畫的本質差別,在現實西方價值觀念強烈影響,西風美雨到處彌漫的今天,吳澤浩先生仍然勤勤懇懇地專研和依托著傳統中國畫而不改其志,不依“創新”標立自己,表現了對傳統中國畫發展延續的信心和強烈的信念。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話又說回來,這也正是吳澤浩先生的藝術思維特點,也是先生的聰明之處,他已經充分把握了中國畫的精神內質和從事中國畫創作的品格要求。
吳澤浩先生自幼接受正規的教育,25歲步入圣賢輩出、尊師重道的山東,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黃河文化,再加上濟南的“泉”文化,對于吳澤浩先生的藝術思維方式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支撐作用,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影響至深,在多種文化交融中,形成了藝術創作思維構架中厚重的文化內涵。
第四、藝術思維方式形成的技術性根源
繪畫藝術是思維和感情借助景物進行創作物化的結果。表現的是“人”的文化。因此,在進行繪畫藝術的創作中,需要相應的審美高度和很高的技術性。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除了對創作意向和知識含量的要求外,還必須需要嫻熟的技術功力。
這里所講的技術性還包括對筆墨意趣的審美能力、人與自然合與分的參照能力、靜與動的調節能力和線條潤筆所表現出的音樂節奏的控制能力。
吳澤浩先生的繪畫技術功力是深厚的,這來源于他自幼時的童子功起步、八年的科班苦讀,諸多大師的調教和近四十年的敬業創作。他的繪畫線條全部帶有連貫性,有些看似復雜的人物線條都是只一筆構成,恰到好處。人物多以山水、花鳥相配,將其分離出來,就是獨立的山水或花鳥畫,他的畫是通過筆墨的把握,使其畫意延伸至畫外,以色、墨、韻及線條的流勢去呈現一種遠景和空間,深沉而婉轉,激昂而悲放,含蓄而壯闊,空濛而深邃,自如而有章,景象意遠,氣勢磅礴。這種繪畫意向當來自于他獨特的藝術思維和高超的技術手法。
以上諸因素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為吳澤浩先生的藝術思維方式的形成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撐作用,這種特定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繪畫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創作特點,博大的情懷、極高的思維點、勤奮的敬業精神、厚重的文化積累和深厚的基本功力,為他大師風范的畫家形象奠定的基礎,其作品必然是氣勢宏偉,如黃鐘大呂,金鐵相擊,震撼人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