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貌辯
彭慶濤
?
孔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代宗師,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學說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的文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內在心靈品質近乎完美的人倫之表的形象,卻被神化成了一尊類似“土地神”的形象。歷史文獻中大都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圩頂反首張面,四十有九表”等,《史記·孔子世家》、《白虎通》等影響較大的文獻均記如此。金代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所著《孔氏族庭廣記》將金代以前有關孔子體態的記載進行了更為綜合的描述:
?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丘字仲尼,……孔子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手握天文、足覆度字,或曰王字;坐如龍蹲、立如鳳跱;望之如仆、就之如昇;耳垂珠庭、龜脊龍形;虎掌、胼肋參膺、河目海口;山臍林背、翼臂斗唇;注頭隆鼻、阜、堤眉、地足,谷雷聲、澤腹昌顏,均輔唳、駢齒;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帝唐、其顙似帝舜、其頂類皋陶、其肩類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長九尺六寸,俗謂之長人而異之”。“生而首上圩頂”,《索隱》云:“圩,音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其它文獻多有記之,大致如此。
對于上述所記錄的孔子形象,稍有歷史知識的人均不難看出其神化的性質。自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學被推為經學,孔子也就做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推到了圣人的位置上,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將儒學與神學有機地結合,儒家經典被罩上神秘的色彩,孔子也從布衣被尊為“神”了。既然孔子已為“神”,那就必然會有“神”的異性,所謂“神異”、“怪異”也就應運而生了。從《史記·孔子世家》還看不出多少神化的因素,至東漢時期的《白虎通》,就將孔子描繪成“神”了,以后的文獻便在《白虎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演義、神化。現在所流傳的孔子形象標本,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創作的孔子像,標本有二,其一是孔子行教像,古代廟學均張掛此像;其二是孔子為魯國司寇像。吳道子所創孔子像的依據為《白虎通》,盛傳孔子生有七露,即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齒、耳露輪,又耳、鼻、眼為雙配,故稱“七露”,從吳道子所作孔子行教像來看,確有此態。孔府所藏宋人摹吳道子繪孔子司寇像(實為明人所繪),孔子戴司寇冠,半身,大耳滿須,睜目斜視,露牙裂唇。畫的上部有宋高宗御制孔子贊文。
孔廟大成殿內所塑孔子像的容貌大體與孔子行教像接近,身上配以冕二十旒、服十二章,即為西周王服。孔子的這種形象是封建統治者神化的結果。類似于一般廟宇的坐神如土地爺等,這與真實的孔子出現了多大的反差呢?不言而喻!那么,孔子究竟是個什么長相呢?筆者就這一問題依據所掌握資料,提出見解如下:
(1)????????? 歷史流傳的孔子形象是神化的結果,絕非孔子本人的相貌。
(2)種種跡象表明:孔子是一個體格高大,儀態端莊,風度翩翩的美男子!
首先,孔子不應該有須發濃濃的絡腮胡須。以“胡”稱謂胡須是較晚的事。“胡”字本意是指動物頷間下垂的肉,《說文解字》“胡”下注曰“牛頷垂也,從肉,古聲”。古時中原人稱“胡子”為“須”,“須,面毛也,從頁從彡,凡須之屬皆從須”1原始華夏人胡須很少,而北方人較多。因北方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寒帶地區,毛發發達,具有很強的抗寒能力,因頷下多毛發,類似于動物頷下之肉,故被中原人稱為“胡”,古時中原人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人”即因于此。春秋時期的中原一代基本上保持了原始華夏人的純正血統,故而不可能有大絡腮胡子。戰國以后,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經常騷擾中原北界,加之秦國長期居于西北少數民族區域,因此出現了極少部分的絡腮胡子,這是事實。如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武士俑,極個別具有絡腮胡。但保持原華夏血統的中原各地,基本上不存在這種狀況。《中國美術簡史》2的附圖中,所有戰國以前的人物造型均無胡須,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人物御龍帛畫的人物有微胡3河南洛陽燒溝61號墓屬西漢晚期,墓室壁畫有“二桃殺三士”,畫面12人,其中2女,男性老者4人中,2人無須,2人有微須4,同時期的洛陽八里臺漢墓壁畫“迎賓拜謁”,畫面5人,全部男性成人,除1人有唇下微胡,其他四人全無胡須5,在古代遺址中發現的人物形象,越是靠北方,胡須越多,如河北望都1號漢墓的墓室壁畫中,唇上有濃胡,微腮胡6,而在遼寧金縣營城子漢墓的壁畫有門吏二人,均有較長的絡腮胡,寬度達兩耳之間接下巴7。在山東一帶發掘的漢畫像石刻中,很少有留胡須的人物形象,個別人物有胡須也僅僅是微胡。華夏人尊黃帝為始祖,在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中有黃帝的人物造型,無胡須。即是一證。
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各民族進行了歷史上的一次大融合,以后北方及中原一帶便開始有了較多的絡腮胡。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山東一帶,其祖先為宋國貴族,應該是純正的華夏人,因此不應有那種很大的絡腮胡。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孔子形象是武氏祠東漢畫像石刻中的“孔子見老子圖”,老子無胡須,孔子唇下似有胡須,也似無胡須,至少沒有象后來孔子像那樣的胡須。
孔子之孫孔伋對此說的更為準確,《孔叢子·居衛》記載了子思(孔伋)到齊國,齊君以嬖臣“美須”戲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須眉于先生也”。子思回答說:“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禮義,高百姓,……若此不須鬣,非所病也。且吾先君生無須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由此可見,孔子的確無胡須。
其次,考孔子父親叔梁紇應是儀表出眾的人物。《左傳》記載了魯襄公十年,魯人從晉伐偪陽“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陬人紇抉之以出門者”。正義曰:“紇,陬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紇也。”8《孔子編年》言紇“以勇力聞諸侯”。《孔子家語》載:
?
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顏氏征在……
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顏氏謂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卿士,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長九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
《孔子家語》是魏人王肅所作,后人對此記載多有疑問。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言:“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對此,歷來貶者甚多,《史記·索隱》解釋說:“今此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征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有關叔梁紇與顏氏的結合說法甚多,總體來看,其重點就是對“野合”的認知問題。但不管怎樣說有幾點是清楚的:(1)叔梁紇在娶顏氏之前已有妻施氏,施氏生九女;有妾,妾生孟皮,即孔子的兄長。(2)叔梁紇娶顏氏時約為六十六歲,而顏氏約為十六歲,屬老夫少妻。(3)叔梁紇與顏氏為野合,無論后人對“野合”怎樣去解釋,都無法否認叔梁紇與顏氏的結合有不合乎“禮”的地方。(4)叔梁紇身高九尺,勇力過人,假定《孔子家語》有所依據,則紇深為顏氏父所景仰而“貪之”。因此我們可以窺視到叔梁紇體骼高大,身體健壯,武力絕倫,雖年已六十多歲,仍不減男子漢的魅力,顏氏征在能夠甘愿背“禮”而隨其“野合”,且不說叔梁紇已有妻妾兒女,單就其行為而言,就足以證明叔梁紇的儀表出眾了。顏氏征在十六歲與老者野合,盡管《孔庭摘要》上有“顏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賢德,愿應其求”的記載,但“野合”的本身確有越“禮”之數,小女子敢越“禮”而為之,可見其應為佳貌性情中人。這里絕非含有對顏氏的詆毀之意,叔梁紇去世后顏氏約二十歲守寡,含辛茹苦把孔子養育成人已充分體現了其賢德所在了。又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崇“孝”道,亦可直觀孔子對其母賢德的認可。在這里筆者是通過此據來證實孔子的父母儀態具佳。醫學上已經證實,人的儀態和智商都有遺傳的基因。孔子父母的較佳儀表和容貌,便為孔子的美男子形象奠定了基因基礎,盡管這種基因的遺傳不是絕對的,但至少它提供了孔子成為美男子的可能性。
再其次,《孔子家語·本姓解》記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這時孔子在魯國已小有名氣,孔子十七歲時,魯大夫孟釐子臨終前告誡其嗣懿子:“孔丘,圣人之后,……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釐子死后,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孔子處學禮9。孔子少時曾擔任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理畜牧)等官職,在魯國屬“士”一級貴族。一個以好禮著名的魯國貴族小吏,從宋國娶來一位夫人亓官氏,可想亓官氏必是一位品德優秀、相貌極佳的女子。歷史文獻對亓官氏的記錄幾乎沒有。但根據孔子當時的情況看,如果亓官氏沒有較好的人品與容貌,孔子絕不會從遙遠的異國將其娶來為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品、容貌具佳的妻子,在孔子眼中也并非真正的看得起。《孔從子》、《禮記》等文獻及其注疏中多言孔子曾經“三黜其妻”,孔子對妻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假如孔子的容貌象文獻所述的那樣丑怪神異,那就不可能對其妻有“三黜”之舉。因此完全可以說,孔子無論在人品、才能、容貌上都不遜于亓官氏,盡管亓官氏品貌具佳,才可能有“三黜其妻”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證實,孔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是一位體貌具佳的美男子。
最后,孔子在衛國見南子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史記·孔子世家》載:
?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馀,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
?
《論語·雍也》也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其疏曰:“南子,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子路不說者:子路性剛直,未達孔子之意,以為君子當義之與比,而孔子乃見淫亂婦人,故不說樂。夫子矢之者;矢,誓也。以子路不說故,夫子告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者,此誓辭也,予,我也。否,不也。厭,棄也。言‘我見南子所不為求行治道者,愿天厭棄我!’再誓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10
南子又稱釐夫人,原是宋國貴族的女兒,相貌極佳,風流妖冶,穢亂宮掖,是歷史上著名的放蕩女流。當她得知孔子在衛國時,便主動邀請孔子會面,并把宮室和自己裝扮一番。孔子行完禮后,南子則在幃帳內主動回禮,足見南子對孔子頗有好感。孔子拜見南子回到住所后,向弟子們說明了實情,但孔子身邊最親近的弟子子路確不相信他,氣得孔子指天發誓:“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這再次證明了孔子只有具備了內在和外在的雙重魄力才會產生如此的情景。假使孔子長得象“七露”之怪異者,南子不可能對孔子有如此的興趣,更不會使子路“不說”了。子路為何不相信孔子呢?因為南子是個淫蕩女輩,而孔子又具有翩翩風度和極佳的相貌,所以當孔子拜見南子后,不管怎樣解釋,子路就是不相信,他懷疑南子對孔子一定有什么越禮之處,因此“不說”,孔子說不清楚,只得指天發誓說:“我如果有什么越禮的地方,天不容!天不容!”
而事實上,南子對孔子確有好感,在南子見完孔子后不久,南子與衛靈公同車,讓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更加表明了孔子出色的外在氣質在南子心目中的份量之重。如果孔子長得如“七露”怪異,南子不可能與其比車而行并“招搖過市”了。由此可見,孔子定是品貌具佳的風度男子。又孔子見南子時已經五十多歲了,一個五十多歲的孔子能夠如此打動一個淫蕩婦人的心,可想孔子是個什么樣的風度和容貌了。因此說,孔子是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是毫無疑問的。
至于孔子的具體長相,已無法考證,孔子后裔多以晉顧愷之所作先圣小影為孔子真像,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到曲阜,見孔子像較多,且相貌不一,問哪幅最象孔子,衍圣公孔毓圻回答說惟行教小影為最真,乃當年端木賜篆寫,晉顧愷之重摹。《孔氏族庭廣記》先圣小影:“今家廟所藏畫像,衣燕居服,顏子從行者,謂之小影,于圣像為最真。近世所傳,……皆后人追寫,殆非先圣之真像。”究竟先圣小影與孔子真實相貌有多少誤差,確不得而知了。《家譜·先圣小影》說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溫良恭儉讓,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善傳圣人之神。”其它有載孔子體態、相貌的文獻還有許多,如《莊子》、《世本》、《荀子》、《呂氏春秋》、《孔從子》、《淮南子》、《孔子家語》等約數十種,說法各一,而又有雷同,甚至有些互為矛盾。因此,就孔子具體的相貌而言,已無法確知了。我們可以證明孔子是個美男子,也只能是證其事,而不能描其像了。
此證孔子貌美,對于研究孔子的生平有一定的輔助意義,還孔子一個本來面目也是求真求實學術研究的基本原則。這里并非否定傳統孔子相貌的存在意義。傳統孔子相貌已被中國乃至世界人民所認同,將仍會以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突出形象流傳下去。
?
?
注釋:
1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中華書局影印本
2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中國美術簡史》附圖28
4 《中國美術簡史》附圖31
5 《中國美術簡史》附圖32
6 《中國美術簡史》附圖34
7 《中國美術簡史》附圖33
8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影印·1946頁
9 《史記·孔子世家》
10《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影印·第2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