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9
-
10
-
03
點擊次數:
求藝之門——我國古代民間拜師禮作者:孟繼新 李金鵬 魯慧 來源:彭門創作室 這里所謂的“拜師”,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游學求知的拜師,而是專指為求得一門專業技能或者說技術的拜師。在我國古代社會,拜師非常流行,幾乎涵括了各個行業,固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之說。要想在某一行業出人頭地,學有所成,拜師學藝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除非某人成長于祖傳的行業。技藝傳承的初始,的確是以父輩代代相傳而延續的。在手工業出現之初,就是以家庭作坊而為,制骨、制陶、制玉、紡織乃至冶煉鑄造皆為父傳子、子傳孫的形式呈現。當然,各類專業技藝的工匠和手工業作坊都被官方所掌控,他們皆為統治者的需要服務。所以在商周時期,“同業相聚”“父子相承”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不過,也有游離于官方掌控之外的,如《韓非子﹒說林上》就記載了一個手工業家庭謀生的故事: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魯人對曰:“夫不用之國,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廣,奈何窮也?”史載,周初大分封時,把“殷民六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遣于魯國;又把“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終葵氏、饑氏遣于衛國。有專家解讀,其中索氏為制繩的工師家族,長勺氏與尾勺氏為制造酒器的工師家族(一說冶煉),陶氏為制陶的工師家族,施氏為制旗的工師家族,繁氏為制造馬纓的工師家族,錡氏為制造銼刀或釜子的工師家族,樊氏為編造籬笆的工師家族,終葵氏為制作利器椎的工師家族。《逸周書﹒程典》載:“工不族居,不足以給官”,這也就是說,工匠們如果不以家族的形式居住在一起,怎能滿足于官府的供給。這里,足以看出行業工藝的傳承,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形式存在的。彼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