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9
-
08
-
05
點擊次數:
朝廷頒賜的“中和韶樂器”郭耀 張香萍 孟繼新 中和韶樂被譽為“中華正聲”,傳承于周代時的雅樂,是儒家禮樂文化體系的集大成之作。直接將致中和定名為樂名的,大約是在唐貞元年間。據《唐會要》載:時有太常樂人劉玠作《繼天誕圣樂》,由昭義節度使王虔休進于地,“以葉中和之樂”,并記“今中和樂起于此”。唐德宗李適據此樂作了中和,并作《中和樂詩》給百官看。到明初制定雅樂時,始由儒臣冷謙等稱當時的宮廷雅樂為“中和韶樂”。清代則繼續沿用。韶,相傳為虞舜樂曲名,歌頌虞舜能夠繼承堯的盛德致太平。《論語·八佾》有云:“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提倡禮治,認為制禮必先作樂,復禮必先正樂。樂,是儒家社會政治與教化的基本內容。“樂”與“禮”常并列而相輔相成。《論語·子路》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乃以禮樂為政治民的重要內容。孔廟使用的中和韶樂的樂器,是清代朝廷頒賜的。這些樂器的材質遵循先秦以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制造樂器的質料分類,稱為“八音”,共十六種。各種樂器在重要的祭祀中,因為等級的不同,其使用的數量也有所不同,但是種類都是一樣的。清朝時的中和韶樂基本沿襲明制。不同的地方是,比明代的多了镈鐘和特磬。其余的樂器在個別樂器的形制和名稱上有所差異。“中和韶樂”是廟堂祭祀音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頒賜孔廟“中和韶樂”樂器一副,乾隆年間又增加了一些樂器,一共有:镈鐘2枚,編鐘16枚,特磬2枚,編磬16枚,琴6把,瑟4把,簫6支,笛6支,篪4支,排簫2個,笙6架,塤2個,柷、敔各1個,搏拊2個,鼓(楹鼓、足鼓、鼗鼓各1個)共3個。其中,編鐘為銅質敲古樂器,一套16枚,外形基本相同。鼓狀,中空,頂交龍紐。通高31厘米,紐高6厘米,上徑17.2厘米。鐘身飾八卦紋,有8個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