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fā)布時間:
2019
-
06
-
02
點擊次數(shù):
四子言志倪毅鋒 馮文浩 彭慶濤“四子言志”的故事是《論語》中字數(shù)最多,故事情節(jié)也最完整的篇章,無論在內(nèi)容主旨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這則故事含括“孔子問志”、“四子述志”和“孔子評志”三個部分,充分彰顯了孔門弟子的鮮明個性。而在孔子對每個弟子志向進行點評與取舍的話語間,也體現(xiàn)了孔子“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們是如何言志的。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閑聊。孔子說道:“別總覺得我年紀比你們大了幾歲,你們就拘謹約束。咱們今天有什么說什么,都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平時你們經(jīng)常嘆氣,說沒人了解你們,沒人肯任用你們。現(xiàn)在假設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準備去做什么?”在場的弟子中,子路的年齡最長,而且也確有能力。聽到老師這樣問,他就毫不客氣地搶先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有入侵者,內(nèi)遇饑荒。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變成勇敢的戰(zhàn)士,而且懂得規(guī)矩。”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并不能算是一個小國,大概只有齊、楚、秦、晉等國才能組織起超過千乘規(guī)模的軍隊。子路以千乘之國自許,表明了他對自己的信心。外有強敵壓境,內(nèi)有饑荒困擾,而子路認為自己只需要三年,就可以讓大家成為勇士。不但如此,還能讓百姓知道哪些事情可為、哪些事情不可為。如何才能做到子路說的這兩點呢?如果換作孔子就會先足食,填飽肚子人們才有精力做別的、才會擁戴執(zhí)政者;其次,要搞好外交,給自己預備緩氣的時間,一個挨餓的國家是不能打仗的;然后,定期田獵,搞好軍訓。孔子曾經(jīng)說過兩句話,一句是“必世而后仁”,另一句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從這兩句話中,我們能看出,做到子路說的那種情況該有多難。子路是一個不懂得妥協(xié)的人,對他來講,要做到這兩點還真有點難度。盡管子路確實有能力,但在這里他還是有些高估自己的能力了。孔子聽完子路的話,微微搖搖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