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27
點擊次數:
彭慶濤 敖翔 孔府舊藏有許多歷代衍圣公畫像,其中一幅七十六代衍圣公的衣冠像,因其人尚近,爭議頗多,故而格外引人矚目。畫中的這位衍圣公,頭戴朝帽,身著官服,項掛朝珠,神情莊重地端坐于虎皮圈椅之中,他便是近代而逝的衍圣公孔令貽。孔令貽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變革中,究竟是如何表現的呢?孔令貽,字谷孫,號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嫡孫,4歲喪父,5歲襲封衍圣公。光緒十四年(1888年),年滿十六歲首次入朝覲見。不久,告假回闕里與吏部右侍郎孫毓汶之女成婚。光緒十五年(1889年),奉諭為翰林院侍講,正式主持衍圣公府府務。光緒十八年 (1892年),署理四氏學堂學務。孔令貽作為孔子嫡系子孫,自然站在了傳統文化的陣營前線,在晚晴洋務大興之時,他堅決反對洋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西方傳教士欲在曲阜古泮池興建教堂。他便與曲阜知縣及當地士紳戮力同心,在古泮池北岸建立“文昌祠”,以示對傳教士的分庭抗禮。此東西方文化碰撞事件,在當地引起巨大反響。除了反對洋務外,作為衍圣公的孔令貽,政治上還是一位堅定的保皇派。民國初年,地方推舉他為國會議員,孔令貽卻堅決不就;1912年2月,袁世凱就職臨時大總統,他卻上書恭賀。次年,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并準予衍圣公仍然膺受前代榮典、祀典,并向其頒發“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是年8月14日,其心腹謀士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孔令貽也積極參與其中,甚至被推舉為“名譽理事”,并擔任教育界請愿團理事長,代表教育界支持袁世凱稱帝。袁復辟后,更是冊封孔令貽為“郡王”,以示功勛。不久,袁世凱的洪憲帝制白日夢無情破碎。康有為又在此時提出“孔教為中國之基礎”的言論,孔令貽此時立刻通電回應道“請定孔教為國教”。1917年7月,張勛擁末代皇帝溥儀復辟,他又忙發賀電,稱這是“日月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