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7
點擊次數:
彭慶濤 孟繼新 在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中,使用了一種禮器叫“铏”。 铏,古代盛羹器。圓口、身長、有蓋、上寬下窄、如杯。《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設铏四于豆西。”鄭玄注:“铏,菜和羹之器。”這里,鄭玄明確指出,铏是在禮儀中盛放和羹用的器具。和羹是什么?《圣門禮志》作了如下解釋:“和羹,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湯焯過漉起,然后用鹽、醬油、醋、芹、韭絲調勻,又切豬腰如荔形蓋面,臨時用淡牛肉煮汁澆蒲,勺之铏內。”這真是一道烹飪精致,調料齊全,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烹飪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記載中,有許許多多關于飲食文明的內容。中國人講究吃,在長期封建社會中,被歷來的帝王將相、騷人墨客、或雅或俗的美食者所提倡,早就流傳著膾炙人口的佳話。非但如此,人們還將這些美味佳肴用來供奉神靈,以表示對神的虔誠之意。本來,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機體本能,“飲食,活人之本也。”但僅僅表現本能的吃喝,并不可能體現為一種文化,只有與人類進化相結合,才進入體現文化的階段。歷來的中國烹飪,都有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屬性。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飲食觀,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孔子的儒家學派。孔子的先祖曾是宋國的宗室,到公元前五世紀孔子誕生時,他已經是“布衣”,生活也頗清貧,但他在提出對飲食追求所形成的飲食觀念,并非是個人生活的寫照,而是士大夫階層的一種共同追求。孔子的飲食觀點,集中記錄在《論語·鄉黨》篇,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不厭精細為前提,對飲食提出具體要求,應當怎樣辦,不應當怎樣辦。儒家思想講“仁”、講“禮”,當然飲食中就有“禮”的體現。《禮記·禮運》云:“夫禮之初,始于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這是說禮的產生,是從飲食開始的。古時把黍米切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