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22
-
02
-
06
點擊次數:
掌故知魯 | 牙雕“孝順”1978年曲阜魯國故城戰國3號墓和58號墓分別出土了用象牙雕刻成人手形的“孝順”。3號墓出的“孝順”,手部飾卷云紋,柄飾三角云紋,柄首作獸頭,殘長40厘米。58號墓出土的“孝順”,僅存手部,掌、指雕刻細膩逼真,高3.6厘米,腕部鑿長方形凹槽,柄部已不存。“孝順”是一種搔癢工具,有骨制的、玉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等等,柄長約一尺,一端做成手掌形狀,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癢,使用起來讓人隨心所欲而又舒適快樂,故而得“孝順”之名。該器物現今仍流行使用,一般是木制或竹制的,俗稱“老人樂”。魯國故城出土的“孝順”有著重要意義。過去人們對這種搔癢工具的認識不甚明確,認為這種器物源自于佛家,說是佛家在宣講佛經時手持此器,并將經文記錄其上,以防遺忘。后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種既能搔癢,又能供觀賞的“如意”了。牙雕“孝順”的出土,無疑是對這種說法的有力否定。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搔癢工具就相當普及了。魯國故城出土的“孝順”用象牙雕成,其形狀完全是在模仿人手搔癢時的動作,即一只呈彎曲狀的手。手指甲細而長,但不銳利,這樣既能很好地起到搔癢作用,又不會損傷皮膚。?牙雕“孝順”在考古學中,象牙制器歸于骨、角、牙類,這類制器在我國起源甚早。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已在動物的骨上進行刻符。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三萬年的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一件由刻畫符號表現狩獵內容的野馬肱骨骨片。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以穿孔獸牙作為裝飾品隨葬,標志著人們審美意識和原始藝術的萌芽。此外,我們的遠古祖先還用獸骨、獸角制造工具從事狩獵活動。到了新石器時代,牙骨質雕刻品大量涌現,不少遺址出土了雕有花紋的骨珠等裝飾品。商周時代,由于金屬工具的發明,以及雕刻技藝的進步,牙骨雕刻正式邁入藝術的殿堂。考古發現,商代已有專門的制牙骨工場,骨器制品主要有刀、斧、鏟、錐、叉、匕、針一類的工具和珠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