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6
點擊次數:
孔子作春秋處劉巖 彭慶濤 在曲阜城東南6公里,有一古村落名“息陬”,現村內孤零零立有清乾隆辛卯年(1771年)“孔子作春秋處”碑刻一通,使人浮想聯翩。其實,上了年紀的曲阜人清晰記得舊時此處原為“春秋書院”,是曲阜著名四大書院之一。春秋書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保存的還較為完整,其規模為二進院落的庭院,南北長42米,東西長35米。大門3 間,二門1 間,門兩旁各有掖門1間。院內大殿3間,闊11.25米,進深7.12米,綠瓦覆頂,回廊,在當時的環境之中甚是壯觀。史料記載,舊時殿內上方懸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橫匾一方,上書“春秋書院”;正中神龕內供奉至圣先師孔子牌位,左右神龕供奉顏、曾、思、孟“四配”牌位。殿前建有卷棚3間,闊11.25米,進深3.20米,灰瓦脊頂。東西配房各3間,灰瓦頂,前出廊,內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賢牌位。大門外則立有“孔子作春秋處”石碑。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孔子真的在此作過《春秋》大業?歷史淹沒了許多真相,今天我們有必要去探求一番。曲阜春秋書院,舊時還含有春秋臺、還轅橋、浣筆池,看似有著孔子的足跡,像模像樣像真的。據考,第一次把“春秋臺”寫入史籍的是南朝人任昉(460~508年),他在《述異記》這樣寫到:“曲阜縣南十里,有孔子春秋臺。”就此一語,后人便認作孔子作《春秋》于此。《曲阜地名志》就這樣記曰:“《曲阜縣志》載:‘春秋書院即春秋臺,在城東南十里西鄒村,士人又謂即息陬。任昉《述異記》云孔子作《春秋》于此。宋時立廟設像,以本村市稅為祭祀之用。’”此語不知從何而來,并且“宋”是南朝宋(劉宋)還是趙匡胤的大宋?言語不詳。民國《續修曲阜縣志》還是比較嚴謹的,這樣記載到:“相傳此地為孔子作《春秋》處,孔氏族人及附近居民倡修春秋書院,以奉至圣先師。由圣公府委奉祀官春秋致祭。”此處為祭祀性廟堂古建筑院落毋庸置疑,但初始年代、規模卻無從考證了。清代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