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6
點擊次數:
曲阜明代故城彭慶濤 成銘 曲阜明故城,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為保護孔廟、孔府而專門修建的城墻。可以這么說,沒有明故城,就沒有現在的曲阜,在那一個動蕩多舛的亂世年代,它不但保護著孔廟孔府,保護著整個城區,更像一位忠誠的衛士呵護了我們民族的靈魂。在沒有明故城以前的宋元時期,曲阜城位于古魯城的東部,名“仙源縣城”,即今舊縣所在地,所以,當年的曲阜縣城并不在現今的所在地,明朝一場動亂,改變了曲阜城區的宿命。明代中期,宦官擅權,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并嚴重,矛盾激化。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積壓許久的怒氣終于爆發,河北文安人劉六、劉七在霸州發動起義,數千農民響應,聲勢浩大。次年,起義軍由河北攻入山東,十月,先進攻濟寧,因守軍眾多,一時難以攻下,隨即向東迂回,連克日照、海豐、壽張、陽谷、丘縣、寧陽、曲阜。馬蹄踏進這座古城,踐踏了這片古樸圣潔的土地。嘉靖四年《城闕里記》碑對當時環境狀況是著這樣描述的:“闕里與曲阜相去十里,故皆無城,而闕里尤為孤曠,守望無所持焉。明正德辛未(1511年),盜入兗,以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是夕移營犯闕里,秣馬于庭,污書于池。”明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二十七日,春寒料峭,起義軍破仙源縣城。闕里與仙源縣城東西相望只有十里之隔,孔廟周圍空曠無阻,沒有一磚一瓦可以抵擋,正是“恃馬力悠忽馳驟,棲野不戰城郭,蹈虛不立方所”。孤立無援的闕里,在當日傍晚即被侵入。沒有得到多少反抗,闕里如入無人之境般地就被拿下,士兵的力氣沒有得到全力釋放,勝利來得太過容易,這讓一些原本具有痞性的農民起義軍有一種宣泄的沖動。對于貧苦的百姓,懷著憐憫同情之心他們不會做些什么,但孔廟孔府的巍峨華麗的建筑對于他們來說,則是富人的象征,沒有一絲一毫的敬畏之情和禮法之意。 劉六、劉七騎馬放縱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