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5
點擊次數:
大成殿脊獸劉巖 周敬鵬 當人們走進曲阜孔廟內游覽時,就會見到殿堂廊廡建筑之上,有的雕梁畫棟,色彩繽紛;有的飛檐陡峭,呈勾心斗角之勢。門院樓亭之間,布局錯綜有序,而所有古建筑屋頂上數量不等的怪異脊獸,更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這些建筑物上面的奇異怪獸到底是什么呢?它們屹立在廟宇的建筑上面又有何象征意義呢?我們以孔廟大成殿的脊獸為例,來釋讀它的淵源故事。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筑,黃琉璃瓦覆頂,殿頂為高等級的重檐歇山頂。其屋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兩坡相交成為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后兩坡相交形成四垂脊,合為五脊,其下又有短垂脊,故稱九脊。在它的正脊和垂脊上,裝飾著多種形態奇特的脊獸,它們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這種裝飾使建筑在外觀上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的同時,也給這座大殿憑添了不少的神秘感。眾所周知,遠古時期人們便有了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概念,而許多是以動物圖案為對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圖案漸漸失去了原始崇拜的本意,后世便給動物們附會了一些魔力的傳說。這在漢畫像石中可窺一斑,但凡有建筑圖案的畫面,其上多有神獸盤踞。《唐會要》中也有漢代的柏梁殿上有“魚虬尾似鴟”一類東西的記載,可見,早在漢時就有了脊獸的使用,具有庇佑防災的寓意。晉代之后的脊獸記載中,出現“鴟尾”一詞。中唐之后,諧音之故,“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鴟吻”。宋時,還只有一種固定脊獸形象,隨著道教的大興,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脊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脊獸隊列形態。大成殿正脊兩頭安放的龍首形瓦件稱為“鴟吻”、或“正吻”、“螭吻”,是最原始的脊獸形象,它張大口銜住脊端,故又稱吞脊獸。據傳,“鴟吻”住在南海,能噴水成雨。漢武帝時,因木結構的宮殿經常發生火災,依據“術士”們的說法,在宮殿的正脊兩端裝飾鴟吻寓意鎮火,后來沿襲成制。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鴟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劍,相傳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