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5
點擊次數:
孔祥柯墓彭慶濤 謝 軒 位于孔林內東北部,距離東林墻約100米、北林墻約200米處,有一座中型墓塚,冢高2.1米。墓前有民國年間所立石碑,頂部形制為圓首盤龍狀圓雕;碑座寬140厘米,縱80厘米,高12厘米;碑身凈高225厘米,寬87厘米,厚37厘米。中間正書“孔子七十五代孫則君先生之墓”;右側“三臺蕭方駿頓首拜題”;左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二月谷旦,孝男令甡、(令)秝立石”。碑陰題楷書“曲阜孔君則君碑陰記”,共有豎排文字19行。墓前有石供案,長180厘米,寬80厘米,高85厘米,正面中腰兩側有文字,呈現明顯的現代特征,屬于現代所立。供案前有石香爐,長42厘米,寬35.5厘米,高64厘米,疑似民國遺存。這就是著名的愛國人士孔祥柯先生的長眠之地——孔祥柯墓。孔祥柯,字則君,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生于曲阜,為孔子世家嫡系大宗戶八府后裔,其七世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嫡孫襲封衍圣公孔傳鐸,六世祖為孔傳鐸第三子孔繼泂,孔繼泂齒序行八,外建府邸世稱八府。孔祥柯的祖父孔慶霄是八府七十三代長房長孫,孔慶霄次子孔繁淦官至直隸高等審判庭推事,娶清末學部副大臣、京師大學堂監督勞乃宣的長女勞緗為妻,生有七子一女,孔祥柯為次子。從小接觸儒學教育,其聰穎好學、勤奮謹慎的品格特質,深得外祖父勞乃宣的鐘愛。孔祥柯也就是在這種不同尋常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成長,最終譜寫了一曲黃鐘大呂般的人生贊歌。孔祥柯跟隨父親孔繁淦在直隸、江蘇、浙江等地接受初等教育,而后就讀于天津中學,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畢業后,憑借優異成績順利考入京師譯學館,學習英、法等外語。在完成學業之余,更多的時間用來博覽群書。同時,廣結好友,與當時社會名流、政要等都有比較廣泛的交往。知識的積累、學識的增長培養了他寫作的習慣,也培養了他橫向著眼于整個世界,縱向著眼于人類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