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4
點擊次數:
金聲玉振坊彭慶濤 孟祥明 孔廟,寄托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靈魂,千百年來,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呵護,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大量的印跡。使得孔廟作為文化載體,成為了東方文明的象征和縮影。經過曲阜明故城正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廟的第一道石坊——金聲玉振坊。金聲玉振坊是一座石質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該坊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結構,高5.60米,長13.50米。八角八面柱,前后有石抱鼓夾抱,柱頭仰蓮座,柱頂有圓雕鱗甲獨角獸,這種神獸叫 “辟邪”,俗稱“朝天吼”。中間的額坊稍高,兩次間額坊對稱遞減,額坊上為淺雕云龍戲珠圖案。額坊均覆屋蓋懸山頂,整石刻成瓦壟形,有脊無吻。中間額坊上為四個筆力遒勁大字:金聲玉振。左側落款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天水胡纘宗。興建孔廟的第一道石坊,必然經過嚴肅慎重的考量,其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明代,是孔廟重修擴建規模最大的時期,特別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間化為灰燼,明孝宗下令重修。此次維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最終奠定了孔廟的現存規模。在歷史上,特別是明代時期,孔廟的修建除皇帝下令定制外,歷任山東巡撫、欽差、御使等達官顯貴,為體現對孔子的尊崇,也都不同程度地增補和完善。如嘉靖二年( 1523 年),山東巡撫陳鳳梧重修孔林洙水橋,建石坊及廬墓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曾銑增建太和元氣坊。萬歷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創建圣跡殿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種慣例。孔廟的正門外,位置舉足輕重,什么樣的人才能有資格在此增建石坊呢?胡纘宗,甘肅秦安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進士。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山東巡撫,領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銜,屬從二品要員,金聲玉振坊就是胡纘宗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建的。胡纘宗增建金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