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fā)布時間:
2018
-
05
-
01
點擊次數:
孔志剛 劉國成 孔子,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謙和的智者,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他那溫文爾雅的歷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被人們普遍接受而鑲嵌在眾人的記憶里。然而,孔子還有另外一種畫像,那就是在曲阜孔廟圣跡殿內一幅《孔子為魯司寇像》的石刻像。該像是孔子仕魯期間,身著官服時的一幅造像,刻石高134厘米,寬73厘米。據說,此像是出自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之手。在孔子的一生中,曾有過一段入世從政的經歷,甚至一度官居大司寇之要職。孔子從政時間雖短,但政聲良好,顯示了其卓越的治國才干和外交能力。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zhàn),社會矛盾加劇。孔子看不慣這種局面,他主張?zhí)煜麓笸岢收轮危D重建社會秩序。但當時的魯國國君同樣面臨著權臣失控的問題,魯桓公的三個后裔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執(zhí)掌著魯國的權力,稱為“三桓”。孔子由于沒有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便絕意仕進,在教學的同時,集中精力研究學問,構造自己的思想體系。公元前501年,孔子終于有機會從政,他做上魯國的中都宰,也就是中都的行政長官。中都是當時魯國的一個重要城邑,在山東省的汶上縣。孔子上任后,制定了養(yǎng)生送死的禮節(jié),年長的和年幼的人分別享有不同的食物,強壯的和體弱人分別承擔不同工作,男女別途,路不拾遣。該制度推行一年,周圍的諸侯國就紛紛效法。魯定公見孔子治理中都頗有成就,第二年就將孔子升遷為魯國司空,主管全國工程建設。孔子根據土地的不同特性種植不同作物,各種作物得到最適合的生長條件,獲得了豐收。不久孔子就被魯定公任命為掌管司法的司寇。公元前500年的春天,曾經兵戎相見的齊魯兩和好。夏天,齊國國君約魯國國君在兩國交界峽谷舉行結盟會儀式,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準備赴會。孔子以司寇身份負責盟會時的禮儀事務。他對魯定公建議說:“我聽說有文事時一定要有武備,修武備時一定要有文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