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門神
?????????????????????? 彭慶濤 孟繼新
?
孔府每年過春節時,都要在各門上張貼門神、春聯。
孔府門神,別具特色,與民間不同的是,孔府有自刻的印版,屆時有專門的戶人進行刷印并進行張貼。其種類比民間的多,尺幅比民間的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印制、張貼程序。
現在,孔府里依然還保存著印制門神的明代印版。
孔府中、東、西院有五百余門,主要門上,有特制的木框,屆時將貼好的門神,直接掛上即可。一些偏門小房,則直接貼到門板上。
門神分文、武兩類。文門神多為“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福”等內容,武門神多為鎧甲武士,厲目守門。印制門神的木刻印版,系明代雕刻,一直沿用至清代。
孔府專門印刷門神的叫“門神戶”,世代專為孔府印刷門神,孔府撥給十畝糧飯地自種自吃,另外印刷門神時,還要貼補給一定的費用。印刷完成后,負責在孔府各門上張貼。
孔府貼門神,有一個特點,每當在貼門神畫時,舊門神不揭掉,每年將新門神復蓋于舊門神上面,年深日久,疊壓重重。1956年經故宮博物院揭裱,證實,上層是清代的,最底層是明代的。皆裝裱成冊頁,盛二盒內。大盒門神比較完整,共72頁,其中武門神縱96厘米,橫55.5厘米。小盒門神是殘隕不全的門神,計裝成10頁。
孔府過年不單單張貼門神和對聯,另外還有一個繁索的過程。早在年前就開始準備起過年用的物品。過年用品多由戶人送進府中,如“花戶”籌辦府中用的紙花、絹花、蠟花、絨花,“牛戶”負責籌辦祭孔用的全黑色的公牛,交“屠宰戶”負責宰殺;“豬戶”、“羊戶”、“木柴戶”、“豆芽戶”、“掃帚戶”等,各自按慣例籌辦自己負責供應的東西,若有增減,事先會有通知。各戶將物品按時送交孔府后,由府內執事驗收,或入庫,或交有關戶人及作坊制作。
臘八是孔府忙年的第一個高潮,平時仆人和當差的人員大都回家吃飯,這天要留在府內吃飯。為做臘八粥,臨時支起大鍋,熬三大鍋“臘八粥”,凡是當差的都來喝“臘八粥”。
臘月十五,開始灑掃庭除,各房內外,庭院各處,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換椅墊、換宮燈。打掃完,便開始“蒸壯”,也就是蒸過年的年貨,有:花糕、粘糕、豆包、糖包、花卷、饃饃等。這些年貨大小各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有上供的,有人吃的,有上宴席的,區別很細。
臘月二十三日。這天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王爺上天去匯報工作。在曲阜曾流傳“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諺,人們對灶王爺特別恭敬。孔府里每到這時,派專人,并有多名吹鼓手,吹吹打打前去祭灶。祭完灶王,便忙于鋪紅氈、搭彩棚。前上房院子里搭“天地樓”,立“朝天竿”。“天地樓”是供天、地諸神用的,里面擺許多香案。“朝天竿”是過年掛“天燈”用的。竿高三丈有余,刷紅漆,竿上邊有綠花頂和三角鉤,鉤上掛大紅燈籠,這盞燈一直亮到正月十五。因為朝天竿很高,全曲阜城都能看到這盞天燈。
年三十這天,是貼門神、對聯,擺放各神靈牌位的時候。孔府的各院的大小門、房屋的里外門,都要換新門神、新對聯,甚至包括府外的車欄、馬號、東場、西倉等。
武門神成對。一幅人面向左,白面長須,眉目清細,背插帥字旗,戴貂蟬籠巾,紅纓,著紅色團領袍,配獸吞口鎧甲,玉帶佩劍,手捧托盤,內置銅爵,梁冠,喻意加官進爵,身后立士兵一員。一幅人面向右,紅臉長須,張眉睜目,背插將字旗,戴盔帽,插藍纓,著團領藍袍,配獸吞口鎧甲,玉帶佩劍,身后立士兵一員。
武門神為守門二將。大門二門貼大武門神,旁門院門貼小武門神。
文門神成對。頭戴烏紗帽,白面長須,身穿團領紅袍,地為如意云紋,中間為鶴補,佩玉帶綬。左手斜抱笏板,右手托盤。盤內置一臥鹿者,名為“加官進祿”;置桃者,名為“加官進壽”;身旁帶一童子者,名為“帶子上朝”;有加官前一童子抱瓶,瓶內插三戟,名為“平升三級”;有的加官前有大小童子數人,名為“子孫滿堂”;有的加官帶一童子提玉磬,磬上刻一“吉”,名為“吉慶有余”;有的童子提戟前行,名為“太師少保”。
文門神多貼在內宅房門,或里門、偏門上。
孔府門神的意義各有不同。武門神是用以驅邪避災的,文門神是祈福納祥的。這對滿足人們的擇吉心理,制造祥和的節日氣氛,是非常必要的。
門神,顧名思義即為“護門之神”,其歷史可謂久遠,早在先秦時的《禮記》中,就有禮門神的記載。但此時的門神尚無具體物象所指。以后才逐漸形象化,出現了“桃人”,兩位捉鬼的門神。
后來,門神多繪兩位神將,一曰神荼,一曰郁壘。《論衡》引《山海經》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神荼是白臉,喜相。郁壘是紅臉怒相。
孔府門神原來都是手繪的,明時,已改成木刻印板印制,就是“木刻版畫”。在中國,木刻版畫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宋元時,已到了一個比較普及的程度,《夢梁錄》中記載汴京的“諸色雜賣”中,有“日供打香印者,時節即施佛像等”,“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可見當時,木刻版畫的應用之廣泛。
明代,木刻版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采用了套色彩印技術。各地的木刻版畫,以其樸素的形式,濃厚的地方特色,通俗的題材內容,反映著當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社會的風俗民情,深受群眾的歡迎。但是明代的印板,保存到現在的卻為數不多。象孔府保存至今的明代門神印板,確實為這一時期發達的印刷業,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進入清代,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清代統治者采取了各種措施,恢復生產和正常的社會秩序。各版畫生產地,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和銷售,以應風俗之需。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生活逐步好轉,業余生活慢慢地豐富起來。安居樂業,發家致富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除大量生產的門神、紙馬以外,各地還適應當時的形勢,創作了不少有新意的年畫。
孔府門神的印制過程較為復雜。在印制完墨線后,還要套印彩色,而且細部還要人工敷色,使之更具質感。整個過程工藝精致,線條遒勁流暢,色彩艷麗濃重,對比強烈。人物細膩傳神,衣飾富有質感。這種門神叫做細門神。不進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門神。
門神印制完后,再沿外輪廓剪下形象,然后貼到糊滿大紅紙的木框上。
孔府的“門神戶”,是專為印制門神和張貼門神而設立的戶人。“門神戶”自明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直都在孔府供役。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受信仰的神祗之一。門神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于千家萬戶的大門之上,抖盡了威風,歷二千余年,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