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十供
曹帥? 孟繼新
?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皇帝弘歷第六次來到曲阜,舉行盛大的祭祀孔子典禮。弘歷這次駕臨曲阜,非同往常,不但場面宏大,而且還奉其母老皇太后一同前來,更為巧合的是,正值皇太后八旬壽年。因此圣典尤隆。
弘歷這次駕臨曲阜,還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就是賜予孔府十件商周時期鑄造的青銅禮器。這十件青銅器,被稱作“商周十供”,至今珍藏在孔府內。
十供包括:木工鼎、父乙卣、亞弓觚、方鼎、饕餮甗、犧尊、伯彝、寶簋、蟠夔敦、夔鳳豆。
木工鼎。商代。高25厘米,口徑24.5厘米。圓口,鼓腹,直腿,直耳,三圓柱形鼎足,雙耳在口沿上。腹內有銘文七字“作父戊鼎木工冊”,三足及鼓腹上皆帶獸面紋。通體溫潤光澤,遍生碧綠翠斑。上配紫檀木雕圓蓋,蓋上飾鏤雕白玉鈕,下配紫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賞”四字。
父乙卣。酒器,商代。高33厘米,寬25厘米。器呈橢圓形水囊狀。鼓腹圜底,外撇圈足, 蓋為倒扣碗狀,束頸較寬,內凹。蒜頭蓋鈕,下為子口,蓋為母口,腹寬處兩端為雙環(huán)耳,系粗繩紋提梁,正背面中為獸形鼻,素面。器內壁和蓋內壁對銘“冊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賞”。器物銅色泛紅,為傳世久遠所致。通體溫潤光澤。
亞弓觚。商代。高32厘米,口徑21厘米,圓筒形,收腰,敞口。四面有凸起獸面紋一周,內有銘文“亞尊”二字,因此亦稱為“亞尊”。遍體朱紫,溫潤光澤。配以紫檀木座,篆書“乾隆御賞”。
方鼎。周代。高25厘米,寬27厘米,器為方形,鼓腹,方口,口沿上置雙方耳,下為四蹄形足,前后面鼓腹上各有方環(huán)紋一對,遍體紅綠斑彩,溫潤光澤,并配以紫檀木蓋和木座,篆書“乾隆御賞”。
饕餮甗。周代。高39厘米,口徑27厘米,器物由甑、鬲組成。甑鍋形敞口,拱形二附耳,甑底十字形開孔,下部契形子口,上部飾帶狀云雷紋,其他素面。鬲上部母口,袋狀三足,腹飾凸起饕餮紋,無銘文。清代配玉鈕木蓋,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賞”。器物光澤溫潤,花紋清楚。
犧尊。酒器,周代。高29厘米,身長39厘米。通體為小牛形,酒自牛背注入,由牛口傾出。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雙耳直伸稍后仰,小尾下垂。通體溫潤,暗黃如玉,由于傳世年深日久,因氧化出現(xiàn)紅斑,美麗壯觀。清代時配以紫檀木座,上刻篆文“乾隆御賞”。
伯彝。又稱伯簋,盛器,周代。高16厘米,口徑24厘米。敞口束頸直腹,外撇圈足,兩側鑄螭紋耳,正背面獸形鼻,下有立棱,將整個器物縱向劃分為四區(qū),花紋橫向又以帶紋劃為二區(qū),上部為細云雷紋,在鼻部組成二獸面,下部為粗云雷紋,在直棱處組成二獸面紋,圈足以凸棱鼻組成二獸面紋。缺蓋,器內壁銘文四行二十字,漫泐不清,可辨者六字:“伯作尊彝用……永……”。清代配玉鈕檀木蓋和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賞”。器物造型典雅,花紋清楚,富有光澤。
寶簋。周代。器為長方形,高9.5厘米,長34厘米,寬22厘米。上敞長方口,收腰,下底四角方形足,內有銘文13字,可辨識者為“自作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其余二字漫漶不清,缺蓋。此器配有木座,款刻篆文“乾隆御賞”。
蟠夔敦。周代。高24厘米,口徑37厘米。圓形鼓腹,覆碗狀蓋。蓋飾凸弦紋和帶狀蟠夔紋,下為契形子口。器上部為方形母口,飾帶狀蟠夔紋,下部為凸弦紋,圈足飾垂鱗紋,獸形三短足。無銘文,色澤青碧,光潤異常。下配紫檀木座,篆刻款“乾隆御賞”。
夔鳳豆。戰(zhàn)國。器高26厘米,寬24厘米。有蓋,子母口,雙環(huán)耳,鼓腹,收腰,圓圈足。通體雕夔鳳紋,內嵌金銀,黃白交錯,通體溫潤光澤。下配以木座,篆款“乾隆御賞”。
從弘歷頒賜“商周十供”這件事上,不難想像出,這次祭孔活動的規(guī)格是多么高。
其實,早在巡幸的前一年,弘歷為這次東巡曾多次下旨,命山東準備接駕事宜。尤其泰安、曲阜兩地,更應當著重籌備。因為皇太后要到泰安岱廟及碧霞祠拈香,后到曲阜朝圣。“明歲正屆圣母八旬圣壽,慈意亦欲親詣拈香,……山東境內前往泰山曲阜陸程尚有數(shù)日,前經(jīng)富安明奏明,添設行宮數(shù)處,以供頓宿。因念圣母年高瓦屋較氈廬更為安適,且可省運帶行營城分之繁,姑允所請。”“所有一應事宜,著各衙門照例預備。欽此。”(《曲阜縣志·通編》)
然而,在曲阜接駕的主要任務,還得衍圣公來完成。所以,衍圣公孔昭煥為這次迎駕老早地便忙活開了。一張張札諭,一份份差票,從孔昭煥手中發(fā)出。
等到皇帝弘歷駕臨曲阜的那天,衍圣公孔昭煥率所屬官員、宗族及廟、佃戶人、黃童白叟,匍匐恭迎,臚歡稱祝,悅豫天顏。
《曲阜縣志·通編》記載:“圣駕幸闕里,御行服,乘步輦入崇信門。詣孔子廟,入德侔天地坊,樂生奏《仙源九祝》之曲。原任戶部主事孔繼汾、署五經(jīng)博士孔廣果恭導,由奎文閣左翼門入大成門外降輦,由中道步入大成殿拈香,如乾隆二十一年儀。”
命工部尚書和碩,額駙福隆安,吏部右侍郎曹秀先,禮部侍郎金甡,刑部左侍郎錢惟城,內閣學士福德,光祿寺卿申甫,太仆寺卿皂保等,分獻四配十二哲及兩廡內的先賢儒。
遣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于敏中祭祀崇圣祠。參加助祭的還有翰林院侍講學士德昌,翰林院左中允哈福納,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孔傳錦,世襲六品官孔傳松。
祭畢,弘歷出大成門,步至奎文閣西,閱碑石。
當弘歷看到孔廟中,所陳祭祀禮器不過漢時所造,特令頒賜內府所藏姬朝銅器十件,供列廟庭,以副朕則古稱先至意。這十件銅器,就是我們所說的“商周十供”。
《曲阜縣志·圖考》記載:“皇上臨幸釋奠特降圣諭,前歲修葺太學告成,因念闕里廟堂設有犧象諸尊,爰擇鐫藏周范銅鼎、尊等十事,陳之大成殿用備禮器。茲臨幸曲阜祗謁先師,閱所列各器,不過后漢時所造,且色澤亦不能甚古。惟茲昌平圣里,宜陳法物,以為觀美。著仿太學之例,頒內府所藏姬朝銅器十事,備列廟庭,用愜從周素愿。俟朕回鑾后,慎選郵發(fā),交與衍圣公孔昭煥世守勿替,以副朕則古稱先至意。欽此。”
弘歷回京后,于當年十二月,遣官赍到。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次,陳以花梨幾一張,又有圖冊一本,每圖各有印章,其后各有圖說。衍圣公孔昭煥率其族屬恭迎祗領,具折扣謝,敬藏禮器庫內,祭祀則恭陳于廟中。
這批青銅制成的“商周十供”,形制素樸,紋飾精美,古色古香。有的布滿了凝重的綠銹;有的間以暗色的紅斑;有的鑄有銘文。器物皆配以精雕的木座,有的還補以細鏤的頂蓋,蓋上嵌以玲瓏的玉鈕。孔府以御賜“十供”為無上光榮,多年來敬謹收藏,密不示人。取放時格外小心,即便是有催促,取放人也必須保持鎮(zhèn)靜。
1947年曲阜解放前夕,孔府主人將“商周十供”等一批珍貴文物,裝成五十余箱,運往兗州,準備上火車運走。但因交通不便,未及帶去,臨時存放在德國天主教堂內。1948年兗州解放,這批文物全部被查獲。解放軍將其中二十多箱貴重文物,如“商周十供”、“五貢”等用大馬車運往山東東部根據(jù)地,其余運回孔府。
保存在根據(jù)地的二十多箱文物在濟南解放后運往濟南。抗美援朝戰(zhàn)火燃起后,為保障安全,將這批文物又保藏在濟南千佛山石洞中,直到1955年才又重新運回曲阜。“商周十供”,不僅具有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經(jīng)歷了故宮的收藏、皇帝的欽賜、孔廟的供奉,還見證了一段新中國建立之際對文物安保重視的特殊經(jīng)歷,使其承載了更多的歷史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