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詩禮堂
????????????????????? 孟繼新? 劉國成
?
在孔廟建筑群中,有一座叫詩禮堂的廳堂,這座建筑是在孔子故宅的基礎上建起來的。金代孔氏后裔重修過一次,明代弘治年間又進行了重修。廳堂現存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面敞開,不設門窗。上覆綠瓦,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云斗栱,整體富麗,飛檐挑角,雕梁畫棟。
當人們走進這座古老的廳堂時,看見正中間高懸著“詩禮堂”三字的金字匾額。堂內兩邊還懸掛著一幅對聯“紹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詩學禮”,這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來曲阜祭祀孔子時所題寫。乾隆皇帝在位60年間,非常重視祭孔活動每年都要親自前往京師孔廟祭拜,還曾9次前往曲阜孔廟祭奠先師孔子,如此重視祭孔在歷代帝王中都屬罕見。
在堂內,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理石刻《孔子事跡圖》。這套大理石刻是在1989年為紀念孔子誕辰2540年,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和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制作的,該套石刻由石刻家石可先生繪制,高小巖先生書丹,匡亞明先生題字,總計用石1560塊,畫面31幅,鐫刻汲取了漢代石刻技法的特點,畫面突出,線條流暢,雕刻細致。講述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的傳奇一生。
詩禮堂東側有廂房9門,名叫“禮器庫”,是儲放祭祀器物的地方。堂前有個開闊的院落,是祭祀孔子之前贊禮生演習禮儀的地方。院中有一株唐代種植的槐樹,還有兩株宋代種植的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繁葉茂。更有趣的是,這兩株宋代種植的銀杏樹分雌雄兩樹,雌樹至今仍然春華秋實,碩果累累。
這里的銀杏樹結出的銀杏,還是孔府宴上一道傳統名菜,叫做“詩禮銀杏”,相傳就是源自于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典故。此菜清香甜美,柔韌筋道,可解酒止咳,菜色如琥珀,清新宜人。據《孔府檔案》記載,第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在建造詩禮堂時,看見堂前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便叫人摘下來烹飪食用,后人取名“詩禮銀杏”。孔子以詩禮教育兒子的方法被后世所推崇,孔子后裔也因此被稱為“詩禮世家”,孔子“詩禮傳家”的精神在這里代代相傳,至今對人們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對詩和禮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大力興辦私學,有學生三千,比較賢德的有七十二人。當然在教授他人的同時,對自己的兒子孔鯉的教育也沒有忽視,多次對他進行具體的教導,教育的地點,就是現在的詩禮堂。這則故事最早記載在《論語》中。傳說孔子的妻子生下兒子孔鯉的時候,魯國國君特地送去一條鯉魚賀喜,孔子非常高興,就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表示對國君的謝意。
有一天,孔子正一個人站在院子里,兒子孔鯉恰好經過。孔鯉看到孔子似乎是站在院子里思考問題,唯恐打擾了父親的思緒,便快步在他面前走過。孔子見有人在自己面前匆匆而過,仔細一看是兒子孔鯉,于是便叫住了他。在詢問了一些近來的學習情況后,又問了些具體問題:“你學過《詩經》了沒有?”孔鯉連忙回答說:“還沒有。”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不學習《詩經》,就不善于言談,你應當盡快地學習《詩經》。”孔鯉應諾而去,于是孔鯉遵從父親的教導,馬上就去學習《詩經》了。
又有一天,孔子還是一個人站在院子里,孔鯉正好遇見了他。這一次,孔子開口便問:“鯉呀,你學習《禮》了沒有?”孔鯉連忙回答:“近段時間,我正在努力學習《詩經》,還沒有學習《禮》。”孔子神情嚴肅地說:“不學習《禮》,就沒有辦法立足于社會。”孔鯉知道父親的話雖簡潔,但意義深刻。于是他退下后,便努力學習起《禮》來。
孔子教育兒子是從讀書識禮開始的。在孔子看來,《詩經》中的文章,多半與修身、齊家有關系,而《禮》,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離開這些,人就無法在社會上站住腳。可見,孔子教育兒子是從做人的根本入手的,所以后世稱孔子教育兒子的方法是“詩禮傳家”。在今天,孔子教育兒子的方法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即是對子女的教育,必須把道德品質的教育放在首位。孩子的道德,毫無疑問是后天教育的結果,父母是孩子早期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只有抓住根本,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
自此孔鯉開始勤學好問,經過長時間學習逐漸繼承并精通了孔子的學問,通過學習《詩經》增長了自己的見聞,通過學習《禮》提高了自己的修養。后來孔子常年忙于教學和政事,周游列國,孔鯉為人恭順,一直在家奉養母親,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子和學者。
孔子有個學生叫陳亢,他一直認為,孔子對他自己的兒子一定很偏愛,有特殊的傳授,看見孔鯉學問進步很大,更加深了懷疑。有一天陳亢路過孔子家,看見孔鯉在讀書,便上前說:“您在老師那里是不是得到了與眾人不同的傳授啊?”孔鯉笑著說:“沒有什么特殊的,父親只是教我要學習《詩》和《禮》。”孔鯉見陳亢不大相信,便向陳亢講述孔子昔日教導自己學詩禮的往事。陳亢聽了孔鯉的話很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讓我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學習《詩經》和學習《禮》的重要性,又知道了老師對自己的兒子并沒有什么偏袒關愛,更沒有特殊傳授。”陳亢自此深深佩服孔子的為人,認為孔子是真正的君子。這便是,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佳話,也是詩禮堂最早的由來。在孔子看來,《詩經》中的文章多與齊家、修身有關系,在當時的社會,引《詩》蔚為風氣,而“禮”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即所謂“不學詩,無語言”、“不學禮無以立”。人們只有學好詩和禮才能在社會上立住腳,后世把孔子教育兒子的方法稱為“詩禮傳家”。
孔子還在這里教育過孫子孔伋。
孔伋在幼年的時候,父親孔鯉就去世了,母親也改嫁到他鄉。他的幼年是偎依在祖父孔子身邊生活的,受祖父的熏陶,從小好學。
孔子的晚景是很凄涼的,一次孔子閑坐,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游覓列國,政治主張終不被采納,政治抱負終無法施展;晚年喪子,兒媳改嫁,留下祖孫相依為命,不禁悲從中來,喟然長嘆。
孔伋看到祖父獨坐長嘆,便走向前來,先行一禮,然后問道:“祖父長嘆,是擔心孫子不努力學習,不能繼承祖業。還是憂慮堯舜之道不得行于天下?”
孔子說:“你小孩子,怎么知道我的心事呢?”
孔伋回答:“我常聽您講過這樣一個道理,做父親的辛辛苦苦地把木材劈開,兒子卻不知道把劈好的木柴背回來,這就是不肖之子。我每當想起來就害怕,恐怕自己做了這樣的不肖之子。”
孔子聽了孔伋的這番話,非常高興,說:“好啊!看來我是不用擔心事業無人繼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