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禮器——俎
孟繼新? 曹帥
?
在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稱為“釋奠”。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早在商周之時,我國就已有官學的設置,周代禮制分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設于都城,稱作辟雍和泮宮;鄉學設于地方,稱為庠、序。
周代的官學中,就有釋奠先師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周禮中的祀典,有釋奠、釋菜、釋幣和上香等名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尸。尸是古代祭祀亡魂時扮演死者的人,以死者生前服飾、相貌裝扮。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儀節。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千祭,以幣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禮儀。上香是最簡單的祭祀程序,也是古代庠、序每天舉行的祭典儀式。
我們可以看到,釋奠是一種“設俎饌而祭”的儀式。那么,“俎”是一種什么樣的器物?
俎,是古代祭祀時擺放犧牲(豬羊)和宴飲時切割熟肉的案子。亦為禮器。
俎的形狀和幾桌差不多,擺放犧牲的要大一些,切割熟肉的要小一些,都是用一塊長方形木板作為俎面,有的還在周邊圍框,俎足或平板狀寬足,或方形柱足。講究的木俎,髹漆,繪上花紋圖案,十分精美。從先秦乃至漢代,多為木制,商周時期,也有青銅俎。
作為禮器的俎,其用每與鼎、豆相連。
《周禮·膳夫》載:“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禮記·燕義》說:“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西周懿孝時期的壺銘文中有周王賜給“彘俎”、“羔俎”的記載。“彘俎”是盛放豬牲的俎,羔俎是盛放羊牲的俎,說明西周時期,盛放不同牲體的俎各有專名。
古人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當作國家大事。祭祀時,必用犧牲,也就是供上牛、羊、豕之類牲畜。如天子祭祀社稷要用太牢,即在俎上擺放牛、羊、豬三牲;諸侯祭祀社稷,只能用少牢,在俎上放的是羊、豬二牲。祭祀完畢,主祭者往往把犧牲賜給親屬和下級,所賜的祭肉,便稱作“胙”。如《左傳·僖公九年》有周天子賜祭肉的記載:“王使宰孔賜齊侯胙。”諸侯也都把賜胙看作是最榮耀的獎賞。
古人用鼎煮肉,都是連骨帶皮一大塊一大塊的煮。吃的時候,先用匕(形如勺)從鼎內把熟肉取出,放在俎上用刀切成小塊。所以宴席間總要有俎才行,有人便把它叫做“砧板”。這種食肉的方式,刀俎并舉,于是大家又常常以“刀俎”比喻任人宰割。《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這是樊噲提醒劉邦趕快離開,當前楚漢對峙形勢,我方已處于受人擺布,任人宰割的境地了。
祭祀和設宴,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事情,俎上所擺放的“肉”,情況也大不相同。《國語·周語》中說:“禘郊之事,則有全烝;王公之飫,則有房烝;親戚宴禮,則有肴烝。”烝,是供上的意思。全烝,是指殺牲整體,受全牛全羊全豬供在俎上。房烝,只用半個牲體放在俎上。《左傳》中提到的“體薦”,就是《國語》中所講的房烝。房同旁,半邊的意思。全烝和房烝,并不煮熟,不能食,僅作為一種禮儀象征而已。肴烝,是將煮熟的連骨肉放在俎上,割肉剔骨,又稱折俎。肴烝,主人和賓客都可以食。
俎是一種禮器,所以,凡祭祀和饗宴時都不能少。
古人還有把俎和豆同稱的習慣,這是因為,在祭祀時常常會把俎豆連在一起運用。《論語·衛靈公》載,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陣列之法,孔子答道:“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烈女傳·母儀·鄒孟軻母傳》記述孟母帶著孟軻,先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軻年紀小,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不是送葬唱挽歌,便是掘土造墳搞埋葬。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不能讓孩子住下去,便搬到靠近市場的地方住下。在這里,孟軻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竟模仿做買賣,學的都是夸耀自己出售貨物的伎倆,孟母認為此處也不行,又搬到學宮附近。孟軻玩的內容才有了改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這些禮儀舉止,說明孟軻接人待物已懂得彬彬有禮了。
孔子亦是如此。孔子三歲時,其父叔梁紇去世,母顏征在帶孔子遷居闕里,常以知書達理來教育他,因此孔子自小就立大志。六歲時,由于天性純孝,常陳設供品,演習祭拜的禮儀。《史記·孔子世家》“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可見孔子從小好學。
那么,孔廟祭祀用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據史籍記載,當從漢高祖劉邦開始。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曾親自到曲阜,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太牢是一種盛大隆重的祭祀,祭祀時并用牛羊豕三牲。盛放三牲的器具當然就是俎了。
除隆重祭祀孔子外,并將當時留居曲阜的孔子九世孫孔騰封為“奉祀君”,令其在家專職奉祀孔子。這是對孔氏子孫空前的一次榮封。
孔騰因祖而受封,是一件至榮至慶的事。《闕里文獻考》說:“孔氏世嫡自漢高帝過魯封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創始。”這是指定專人,并給予封號以主持孔子祀事的開端。
劉邦尊孔,是經過一個過程的。
劉邦從農民到皇帝,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他從48歲起兵,到62歲死去,一生戎馬生涯,最終平定了天下,做了皇帝,在歷史上算得上一代英杰。劉邦稱帝時,因為君臣原來都是布衣小吏,大家又都在一起南征北戰,所以也不講什么上下禮儀。有一次,在朝廷宴會上,有人喝醉了,就狂呼亂叫,甚至拔劍擊柱。劉邦心里很不高興,卻又不好發怒。博士叔孫通了解他的心情,建議說,我們儒者雖難以進取,但可與您守成。希望您能召集儒生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朝廷禮儀。劉邦表示同意。
于是,叔孫通與召集來的魯國儒生30多人,和他的弟子100多人先到郊外練習朝儀,然后又讓文武群臣也一齊練習。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長樂宮建成。這一天高祖設宴,群臣都來慶賀。在宴會上,從朝見到飲酒,按照禮儀,一切都井井有條,文武大臣再也不敢喧嘩失禮。高祖看了很高興,感慨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
劉邦本來特別輕儒,看到儒生甚至把他們的儒帽脫下來當便壺。但后來在叔孫通、陸賈等儒生的勸說下,他逐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對鞏固統治作用很大。
有一次,陸賈在他面前談《詩》、論《書》,劉邦很不耐煩地說:“我是馬上得來的天下,要《詩》、《書》有什么用!”陸賈說:“馬上得之,并不一定能馬上治之。”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在稱帝以后,對儒家思想逐漸推崇。他讓叔孫通制朝儀,又命陸賈根據儒家思想分析秦亡的歷史原因,寫成了《新語》12篇。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平定了英布反叛后,經過曲阜,他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高祖的祭孔,是我國古代皇帝的第一次祭孔,它預示著儒家思想已將登上統治舞臺。對于這次祭孔,歷代儒家均認為“漢家四百年命脈全在于此”。
對于俎的形狀和色彩,《圣門禮志》是這樣說的:“俎,載牲體之器。《明堂位》云:‘周以房俎’,謂俎之上下兩間似堂房內。《魯頌》云:‘籩豆大房,箋云玉飾。’俎也,兩端漆中央黑。”
今天,如果你到孔廟去,一定還會在大成殿內看到祭孔禮器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