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禮器——鼎
彭慶濤? 孟繼新
?
祭祀,在我國古代受到特別的重視。《國語》說:“夫祀,國之大節?!庇终f:“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加之以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下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為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也,非是,不在祀典。”《禮記·祭統》說:“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論語·八佾》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span>
祭祀二字很早就合成為一詞。《尚書·說命中》說:“黷于祭祀,時謂弗欽?!狈彩菧蕚涔┢芳郎褡娴男袨槎挤Q之為祭祀。其目的一則是表示尊敬,二則是祈求保佑。
祭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漢書·郊祀志》說:“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稷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共工和烈山都是原始社會末期的聯盟首領,他們有功于民。故受到祭祀。
周代最重視祭祀,這是禮制的一部分。通過祭祀,周禮得到推行和發揚?!秶Z·楚語》記載,祭祀可以“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主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span>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一直是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支柱,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不僅為少數統治階級所歡迎和利用,而且對廣大平民百姓也產生了既深且廣的影響。
因此,孔子不斷得到加封,地位越來越高,成了至高無尚的圣人,受到盛大而隆重的祭祀。
孔廟祭祀有嚴格制度,要誦讀祭文,祭文又稱祝文、囑文,體載有韻文體和散文體。祭祀的目的不同,則祭文也不同。祭祀時穿的特制衣服稱為祭服,此外還有祭冠,按人的身份而有規定。
祭祀還要設禮器?!岸Α本褪瞧渲兄匾亩Y器之一。
鼎,是古代用來煮肉盛肉的炊具,并有實牲祭祀和燕享等各種用途?!吨芏Y·天宦·亨人》:“掌共鼎鑊?!编嵭ⅲ骸拌Z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脀于鼎?!倍κ乔嚆~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即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
鼎在上古之時,是作為燒煮食物的炊器用的,相當于后世的炊具。鼎腹可放置食物,鼎足之間的空隙部分即用來燒火,“鼎食”、“鼎沸”這些詞由此而得。三足鼎為鼎之常制,所以古人以鼎足表示三,這個數目成語有“鼎足而三”或“三足鼎立”。鼎的兩耳可以穿鉉,鉉是抬鼎用的木杠子,以金為飾,所以叫“鉉”。
最早的鼎是陶鼎,是用陶器燒成的。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即在陶罐的底部加上三條腿,既可以起支撐作用,又便于烹煮食物。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工具的進步,鼎的制作有了很大進步。
商代的鼎大多用青銅鑄成,造型優美,堅固耐用。在鼎上還刻有古文字,稱為“銘文”,也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是研究古文字和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源。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大的銅鼎,是商代的司母戊鼎。此鼎兩耳、四足,四周裝飾有蟠螭紋和饕餮紋,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字,是供祭祀用的。鼎大多鑄有銘文,銘文最長的是西周的毛公鼎。
商周時代,是青銅器極為發達的時代,也是鼎的制作極為興盛的時代。那時的鼎,已不單純是一種炊器,而逐漸變為祭祀和宴饗用的一種禮器。???????
從考古角度來看,商代的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
在所有禮器中,鼎是最為重要、最為尊貴的,它成了奴隸制國家的象征。鼎之所在,表明國都之所在、表明國家政權之所在,因此稱定都為定鼎。由于鼎具有象征國家政權的作用,鼎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在周代,出現了一種列鼎。所謂列鼎,就是將許多鼎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在一起。天子用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但東周時,周天子權力衰微,諸侯國的國君也都紛紛僭用九鼎。相傳夏禹鑄九鼎,夏朝亡了,九鼎就遷到商朝的國都;商朝亡了,九鼎又遷到了周朝的國都,三代相傳,為傳國之寶。
出九鼎的西周墓還沒有發現。湖北京山宋河壩春秋初期的曾侯墓出土九鼎。傳世的西周中期克鼎以七具成列,河南上村嶺虢太子墓亦以七具成列,寶雞茹家莊一號墓甲列鼎五具成列,郟縣上村嶺1706號墓亦以五具成列,長安普渡村西周中期墓以三具成列,寶雞福臨堡F1號墓亦以三具成列。葬一鼎的有:陜西岐山賀家村5號墓、長安普渡村2號墓、北京平白浮村2號墓等等。
《左傳·宣公三年》載有周朝大夫王孫回答楚莊王問鼎一事。楚莊王曾稱霸諸侯,他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一次作戰獲勝以后,把軍隊開到周朝首都洛邑附近,向已經衰弱無能的周王朝問鼎之輕重大小,企圖謀取周朝政權,實現稱霸天下的野心。周朝大夫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駁回了楚莊王的無理要求。
在《戰國策》一書中,還記載了秦國、齊國先后向周王朝“求鼎”一事。當時有個叫顏率的人,向周王獻計獻策,借用齊國的力量阻止了秦國向周朝興師求鼎。后來齊國也要向周朝謀取九鼎,他就到了齊國,對齊王說,九鼎是無法搬得去的,一鼎之重,須用九萬人搬。九鼎之重,則須九九八十一萬人搬,怎么搬法呢?又從那條路搬去呢?齊王沒有辦法,只好罷休。
秦漢以后,鼎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它作為炊器的功用和權力的象征逐漸消失了。加之漢以后銅越來越少,少量的銅轉為鑄錢幣之用,一般不拿它來鑄器了。唐朝的武則天雖鑄銅為九州鼎,用去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那是極個別的現象。后世鼎的制作大多用玉石、瑪瑙、琺瑯代替;它逐漸成為帝王宮殿或貴族家庭內的一種裝飾品,其形狀仍仿殷周古制。
那么,孔廟祭祀用鼎,當是什么規制?《圣門禮志》有如下解釋:“鼎,調和五味之器。圓象陽,方象陰,三足象三公,四足象四輔,黃耳象中金,鉉象斷云雷,龍鳳象物之文,夏、商、周皆有之。以為重器,名稱款式各殊。祭祀用以烹牲者,大鼎也;用以焚香者,小鼎也。”
應當說,應用在祭孔禮儀中的鼎,當屬“焚香者,小鼎也”,即香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