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新? 陳陽光
?
??? 在祭孔樂舞中,有兩種大家不甚熟悉的樂器叫“柷”和“敔”。名字聽起來比較陌生,但在祭孔樂舞中,這兩種樂器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柷和敔,在祭孔雅樂合奏中,各主首末,諧儷呼應。而柷器則為奏樂中之善始者,是雅樂編制中不可缺少的器物。“敔以止樂”,這是說明敔用于樂曲的終止處。
柷(zhù),又名“椌”(qiāng),古代打擊樂器,是一種木質的敲擊樂器,屬八音之一木類。柷在祭祀雅樂中是作為起樂的“信號”而處指揮地位的。
柷的形狀猶如木斗,上寬下窄,用木棒撞擊其內壁而發聲。考其奏樂之先,之所以用擊柷為起樂信號,其原因是“柷”字與“俶”字同義,“俶”即開始的意思。
劉熙《釋名》說:“柷以作樂”,擊柷是作為雅樂開始時的起拍。《爾雅·釋名》:“所以鼓柷謂之止。”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樂記·魏文侯篇》記:“然后圣人作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說明在漫長的雅頌樂史中的柷,是因其“德音”而被古人所器用。按《周禮·春官·小師》中“掌教鼓鼗、柷、敔”的記載推斷,早于周代之際,就有“柷”之器名,并被廣泛應用于大型樂舞的奏樂之中。
柷器高約46.6厘米,上口四邊,每邊長約69.9厘米,底邊每邊長約54厘米。上口四邊鑲有木框,底部有座,其中一面留有出音孔。孔的直徑約15.5厘米,另三面內壁中心處是個突起的圓鼓面以備受擊。《文廟丁祭譜》曰:“柷里面黑漆,外面繪五彩山水花卉。四角立柱,漆以金趺。……柄用朱漆,……柄端如意金云頭以黃龍絳結之。柷之中,東方圖青隱,為青龍;南方圖赤隱,為丹鳳;西方圖白隱,為騶虞;北方圖黑隱,為靈龜;中央圖黃隱,為神螾。外三面繪山,東一面繪水。水上穿一大圓竅,象日之浮于海。”柷體的彩繪圖案是朝廷規定,不得擅自更改。
柷在祭祀合樂中,是以撞擊而起樂。當麾幡舉起時,擊柷樂生用雙手掌握“止(椎)”柄,以“止”之下端撞擊柷內三面圓鼓處,各擊一響,接著有镈鐘一響,引發樂起,眾樂齊鳴。古代擊柷的槌有兩種,一者是用“椎”,也叫“止”,就是木棒;一者是用木槌。前者用雙手握椎;后者以右手持槌敲擊。曲阜孔廟至今尚存的柷器是用“椎”撞擊的。
敔(yǔ),又寫作“圉”。是以木料制成,其形狀如虎,背上刻有二十七個鋸齒,用木尺劃而發聲。
柷、敔之器是先秦雅頌之樂應用較久的木類樂器,西周之際就已經是堂上樂器了。《爾雅·釋樂》曰:“所以鼓敔謂之籈。”郭璞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尺櫟之,籈者其名。”籈,擊敔之器。鉏铻,齒狀突起物。櫟,敲擊。按《釋名》說:“敔以止樂。”說明用于樂曲的終止處。
敔,在晉唐之際時被廢止。自宋代再興古制,于仁宗時期恢復了敔、柷二器的堂上之位。直到清末,乃至民國以來,在孔廟樂隊編制中,一直是沿襲宋代樂制。
敔器按清尺換算,其體長約69.9厘米,虎頭高約30.3厘米,尾高約25.9厘米,籈長約77.7厘米。敔之器的外部通身繪黃黑色斑紋,如虎紋,負虎之趺漆以金色,旁設兩耳,用以置籈。
在虎的脊背上,有二十七個縱列木片,即所謂“齟齬”(或稱“鉏铻”)。齟齬安置在虎背的槽內。奏樂的時候,由專職樂工雙手持以“籈”。一種以竹制成的掃把,掃敔齟齬三響,即可清洗聞樂者的耳朵,也即掃除前曲在聽眾及演奏者耳中的余音,以利于再次作樂和聆聽。
《文廟丁祭譜》說:“凡作樂曲終,鼓聲即畢,即擊敔。先三擊首,而后櫟其背,于齟齬上橫櫟之,所謂敔以止樂也。”說明了敔之器在雅頌樂懸中所起的作用。
柷、敔這兩種樂器,皆屬八音中的木之器。其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周代,是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個高峰。樂隊規模之宏大,編制之齊全,樂器色彩之豐富,制作之精良,就連生活在今天的人,也不禁嘆為觀止。
周代的樂器,見于記載的約有七十余種。當時是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加以分類。木制樂器,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樂器的發達,源于音樂的發達。
中國古代的音樂文化,猶如一座無比輝煌、宏偉的寶庫,其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原始時代,那拙樸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的樂舞已經顯露出人類征服鳥獸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夏商樂舞體現出奴隸社會充滿對立的血與火的時代品格。周秦時代在樂舞、民歌、樂器、樂律、音樂美學諸方面同時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西周以來,更為突出的卻是宮廷雅樂。這是因為禮樂的階級意識得到了空前強化。其具體表現是發展了“禮”,傳承了“樂”。而且,樂和舞已經被明確地做為深化“禮儀”的附庸。因此,凡附庸于各種禮儀而存在的樂舞,從其音樂乃至舞蹈,從其內容乃至風格,均體現著“禮”的鮮明色彩,也是強化著禮樂的教化作用。如《周禮》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孝友。”這里非常明確地強調著禮的社會功能。歷史表明,西周可謂中國史前未有的禮樂鼎盛時期。
周代雅頌樂舞的文化精神,是以崇尚華夏民族氣節之“文德”教化為主要特征。然而,周代雅樂舞這一文化精神,又恰恰是從遠古人類圖騰信仰的生存意識以及奴隸社會時期,祖先崇拜意識和禮樂治道的維政意識互為作用的文化傳統衍變而來。
到了孔子時代的春秋之際,是奴隸制度逐漸走向崩潰的歷史變革時期,周天子東遷以后,國失重地,兵無勁旅,元氣日漸衰退,而日益強大的諸侯各國,則是在積極發展經濟,積蓄實力,致力于合并邦國。正是在這種諸侯爭霸的政治變革中,禮崩樂壞。而孔子的禮樂觀也恰恰是在動蕩的社會變革中形成的。他繼承了前人精神文明中的優秀遺產,堅持倡導禮樂教化的實施,推崇西周各種禮樂和民間樂舞,并將禮樂和民間樂舞,兩者作為“六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其施教內容。
孔廟樂舞與古代藝術精神的內層聯系就在于禮樂教化和禮樂治道的維政意識。這種維政意識恰恰來自于原始人類的維生與祭神的自覺性宗教意識。如果沒有這種維生與祭神的自覺性宗教意識,也自然難以形成標志人類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周代禮樂教化和禮樂治道的積極維政思想。因此說,源于周代的禮樂教化與禮樂治道意識也已經成為孔廟樂舞的深邃內涵,這一內涵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沿續了千余年的孔廟樂舞,凝聚著中國古代樂舞的藝術精神,也承載著孔子推崇周代禮樂的真正含義。
今天,當我們來到孔廟,凝神頃聽祭孔雅樂時,請不要忘記,要仔細觀察一下,柷、敔這兩種樂器,在演奏中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