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新 陳陽光
?
??? 在祭孔樂舞中,有兩種屬于“金”類的樂器,非常特別。這就是“鏞鐘”和“镈鐘”。
鏞(yōng)鐘,也被稱為大鐘,又叫特懸之鐘。它與特懸大鼓——晉鼓,為“琴瑟”之友,被懸在大成門之右,與大鼓相配,是為鐘鼓呼應。
《詩經》中有:“簴業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這就是鏞鐘和賁鼓兩者金革聲聲,配合成趣的情景。鏞鐘體大,其聲洪亮,古代除了用于奏樂之外,還用以傳遞信號。因此,在一些古老的城堡重地,常設有“鼓樓”、“鐘樓”,即古人所謂“左鼓右鐘”,指的是鐘、鼓兩者置于大門兩側的位次。特別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其大門兩旁,左鼓右鐘的兩幢閣樓則為古代必有建筑。
鐘,又是古代祭祀宴享時所必用之器,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上層社會才能使用,舊有“鐘鳴鼎食”之說,喻富貴人家。
周代鐘的體制是上徑小下徑大,縱徑小橫徑大,有柄無鈕;銅制而中空,用木槌擊之發聲;柄稱為“甬”,甬頂稱“衡”,甬旁有環叫“旋”,甬上銜環的叫“干”,干上一般刻有蹲熊、盤龍的紋飾,故又叫“蟲”。鐘口兩角叫“銑”,鐘唇叫“于”,于上叫“鼓”,鼓上叫“鉦”,鐘頂叫“舞”。介于鉦鼓之間,刻有紋飾的是鐘帶,也稱為“篆”。篆間累,累隆起者稱為“枚”,也稱為鐘乳。鐘受撞擊處叫“隧”。今天出土的周代銅鐘有的與此完全相同,有的則不同,不但有鈕,而且居多,有柄者反而很少。鈕與柄的不同是由于重量大小不同,一尺以上者均為鈕,五六寸以下者均為柄,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與方便不得不設計出不同的樣式。
祭祀典禮結束時,必擊鏞鐘一百八十響,以宣告結束。
镈(bó)鐘,與鏞鐘相似,大型單個打擊樂器,有鈕,平口,可直懸敲擊。形體一般較大,孔廟的镈鼓,通高81厘米,寬41厘米。此器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與編鐘、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
按傳統編制,宮懸之樂的四面,左右各置三簴镈鐘,每簴懸镈鐘一枚。其用途是:樂奏每曲之前,聽擊柷三響后,即敲擊本月律之镈鐘一聲,以引發眾音。實際上是為眾多樂器宣定音高,啟開律首。
《圣門樂志》說:“凡作樂先擊鐘,所謂金聲也者始條理也。”所以,歷代的祭祀奏樂,都以镈鐘奏于一曲之始,然后眾樂齊鳴。
宮懸左右,各置三簴(jù懸掛鐘磬的立柱)。镈鐘的擊法是:每簴主一曲。先第一曲,敲左之中央;次第二曲,敲右之中央;次第三曲,敲左之北;次第四曲,敲右之北;次第五曲,敲左之南;次第六曲,敲右之南;又次第七曲,敲左之中;又次第八曲,敲右之中。如果樂章為六曲,則擊六響,即每次敲一聲。
镈鐘與特磬在樂隊編制中各具獨特功能,金、石之聲首尾呼應。在奏樂中以镈鐘一響宣起律首,以特磬一聲而告樂終。
鏞鐘、镈鐘,屬于“金”類樂器。
我國古代樂器是按其質地的不同,劃分為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八大類屬,故稱“八音”之器。孔廟祭祀雅樂,是按“欽定”規格以奏樂,堪稱八音俱全。作為歌樂融為一體的祭祀樂舞,雖然說歌是一樂之主,但八音必俱克諧,方有助于釋奠禮儀。所以,自周代以來,歷代統治者無不以龐大的樂隊配合禮式。對于至圣先師孔子來說,其祭典中的舞佾、樂懸、樂工、歌工以及樂器等等,均有嚴格的規定。因此,透過八音之器的應用及沿革,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過程。
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作為音樂活動在考古學中的重要標志的樂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音樂作為產生最早的藝術門類之一,其最初階段還不具有獨立的性質,而是與詩歌、舞蹈結合在一起。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常用“樂”字來表示這種三位一體的藝術樣式。《樂記》說:“比音而樂之,及于戚羽旄,謂之樂。”把音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起來,加上舞蹈,叫作“樂”。那么,“樂”是怎樣產生的呢?
藝術起源于勞動,這一觀點在理論上已經得到普遍的承認,沒有勞動的實踐,包括藝術在內的一切精神財富都無從產生。原始勞動中,伐木、夯土、鉆木取火以及抬舉重物時雙腳的行走,都自然而然地循著一定的節拍,節拍的速度恰恰又與人們所從事的勞動動作相協調。人的覺察節奏和欣賞節奏的能力,使原始社會的生產者在自己勞動的過程中樂意服從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產性的身體運動上伴以均勻的聲音和掛在身上的各種東西發出的有節奏的響聲。在原始部落里,每種勞動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總是十分精確地適應于這種勞動所特有生產動作的節奏。人們已經注意到,最早產生的樂器都是用來構成節奏的打擊樂器,而這些打擊樂器又大都是從勞動工具轉化來的。
原始音樂的曲調早已蕩然無存,但其歌詞已流傳下來,樂器也流傳下來,但大都較為簡單。而孔廟樂舞,卻是以“八音”俱全,而組成了龐大的隊伍。其中許多樂器為遠古所傳。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歷史中,祭孔樂器也同其音樂一樣,由于使用場合的特殊性而沿革著古代宮廷雅頌音樂的說法和用法。特別是在不斷改革、完善和發展著民族樂器的同時,也發揚了關于古代樂器的審美理論。
自周代以來,對于樂器使用,素以宏揚“德音”為配備樂器的根本原則。視樂器具德音思想,在祭祀孔子的樂舞史上,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實踐。歷代的封建君主也都從樂器的聲音表象中而認識其聲響品格,并且追求八音之器的聲象效果所形成的客觀反饋效應。所以,這種反饋效應又和人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感情是相互感應、互為影響的關系,或者說是互為因果關系。其道理就在于不同樂器的固有性能及其獨特的聲音形象,可激發著人們的不同想像,而產生不同的反映。所以,當這種效果被公認的時候,也便形成了人們欣賞樂器聲象的主動意識,從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支配樂器和認識樂器聲像反饋功能的理論。《樂記》說:“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
從隋唐到清朝,從兩京到闕里,乃至各省,其孔廟樂隊的編制史況,已經充分體現了一種為歷代所恪守的樂器原則。那就是鼓為帥,鐘為主,磬為鐘之麗,匏、竹之器為鼓之綴。柷、敔、鼗、拊、塤與金鐘相輝映。琴、瑟聲如歌,為八音之貴。因此,無論是“宮懸之樂”,還是“軒懸之樂”,無不以這一思想為孔廟樂隊的配備原則。從微觀上,以合樂的需要,發揮其樂器的種類性能,保證其音色和音量的要求。從宏觀上,八音之器的不同性能和音色特征,為配備八音之器種類件數的準則,目的是達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的合樂效果。所以說,孔廟雅樂是中國古代樂器應用的一個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