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軒? 彭慶濤
?
現存孔廟東廡的魯孔子廟碑,又名《封孔羨碑》、《孔羨碑》,魏黃初元年(220年)刻。碑額呈圭形,有穿,高234厘米,寬93厘米,厚25厘米。篆書題額“魯孔子廟之碑”顯赫6字,碑文隸書22行,行20字。
此碑文記述了曹魏封孔子二十一世孫議郎孔羨為宗圣侯,使奉祀孔子、修理孔廟等事。在此碑刻之上,具體內容雖有幾字模糊之缺憾,但仍能詳盡其意。
碑刻內容如下:
黃初元年,魏王承受天命,繼黃帝、舜帝這些有偉大功績的千古帝王之后,順應了天之法道,改革國家政治制度,弘揚仁愛的風尚作為教化的法令。于是會集五種玉制禮器,分發祭器,統一衡量器具的標準;按制度依次祭祀群廟,順應天時來頒布教化。然后再光大古之圣王功績,繼承發揚夏商之禮樂,追封孔子后代為候。于是憑借魯縣上百戶任命孔子第二十一世孫孔羨為宗圣侯,來供奉祭祀孔子。天子頒布詔書賜命三公說:“昔時孔子展露圣賢之才,兼有帝王之利器,卻處于沒落的周朝,因此沒有承接天命的運氣。他生于魯國,在洙水、泗水之間教化弟子。終日忙碌深感惶恐不得安穩,即便委屈自身也想要發揚道義,貶低自己身份也要終結今日亂世。但其思想學說最終沒被當時的王公貴族所采納,于是退居外世追溯考察唐、虞、夏、商、周五代的法度禮儀,修葺整理那些有帝王才德卻未居其爵位之人的事跡,依據魯國歷史而修訂《春秋》,依據歷代太師樂官所遺留的成果訂正《雅》、《頌》的樂音。致使千百年來,沒有不在借鑒其著述的基礎上敘述創作的,沒有不依據其高尚哲理而做出謀劃論斷的,因此,孔子可以說是當世最負有盛名的,并且可作為萬世師表之人。但如今天下已遭受大亂,上百個祀堂墮落損毀,孔子故居的廟堂毀壞后并未得到及時修復,褒成侯的爵位于漢獻帝之后不再繼續冊封,闕里不能聽到儒家學說的講學誦讀之聲,一年四季看不到祭祀孔子的活動;這哪里是所謂的千秋萬世若要尊崇教化、頌揚功德、興盛品德必然要隆重祭祀孔子的景象啊?唉!朕深感憐憫憂慮。因此冊封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食百戶的俸祿,奉命籌備祭祀孔子的祭品。任命魯郡修復孔子先前的宗廟,并且安置上百名卒吏守衛。又在宗廟外面廣泛修建屋室,供有學問的人居住。”于是,從這之后魯郡有聲望的老者、諸位儒生、游士,親眼目睹廟堂的復興,包括觀案臺禮器的架設,贊許飄渺的圣靈,認為這是吉祥之兆聚集前來。于是感慨稱贊說:儒家道義衰敗頹廢,禮制學說斷絕三十多年了。皇上胸懷圣明仁德之志,造化澤被萬物,胸懷廣大,恩德廣施,普及萬民。因此,自從皇上奉命承繼帝位以來,天人合一,風調雨順,祥和之氣氤氳人間;百姓和樂,氣宇軒昂,品行高尚,繼先人之偉業,吉祥之氣紛至沓來;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解下發髻仰慕這邊的儀禮仁義風俗,從而接受漢族風俗,并且經歷千山萬阻不遠萬里來此臣服。即使伏羲氏駕神龍出游治理百姓,虞氏猶如鳳凰親臨百姓治理國事;即便大禹因治水有功而開創夏王朝,西伯侯姬昌自岐山起事而成為文王;又怎么能比得上大魏的功績呢?如果能承繼古之禮制,將之基本不丟棄,興修廢棄的官署;訪求古代的事理,尊崇恭敬于天地;相信并且認同上天神明的賜福,全體國民都會歡欣鼓舞,其福澤又怎會僅限于魯郡一地呢!便感慨這個措施正如商朝聽政之處般仁義,贊美其如同魯國修葺泮宮之事;把高宗繼承王位,魯僖公管轄諸侯之國的事宜,認為這就如同仁德的名聲依舊顯赫稱頌,并且贊美之聲流芳千古;更何況現在的圣明皇帝作為開國之君,創下的基業能夠綿延恩澤后人;承受天命之日還未到管理地方行政之時,便即刻贊美推崇圣人,教化萬民到如此境地,怎么能不受到歌頌呢?于是作詩稱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煌煌大魏,受命溥將。繼體黃虞,含夏苞商。
降厘下土,廓清三光。群祀咸秩,靡事不綱。
嘉彼玄圣,有邈其靈。遭世霿亂,莫顯其榮。
褒成既絕,寢廟斯傾,闕里蕭條,靡歆靡馨。
我皇悼之,尋其世武,乃建宗圣,以紹厥后。
修復舊堂,豐其甍宇。莘莘學徒,爰居爰處。
王教既備,群小遄沮。魯道以興,永作憲矩。
洪聲登遐,神祗來祜,休征雜遝,瑞我邦家。
內光區域,外被荒遐。殊方慕義,搏拊揚歌。
于赫四圣,運世應期。仲尼既沒,文亦在茲。
彬彬我后,越而五之。垂于億載,如山之基。
??? 此文作者為陳思王曹植,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字里行間皆能透露曹植文風氣質。從內容來看,敘事詳備、條理清楚;從藝術來看,除了慣有文章色彩,更多彰顯新穎之處。曹植是建安文壇上留下詩、賦作品最豐富的詩人和辭賦家。詩、賦的創作不僅體現了當時時代的特色,而且具有強烈的個性特點。比如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詩品》評論其創作風格:“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確是如此,他既不同于其父曹操的古直悲涼,又不同于其兄曹丕的便娟婉約,而能兼父兄之長,達到風骨文采的完美結合。不但具有陰柔美、婉約美、雄奇美,同時充滿悲歌慷慨的悲劇性的生命意識。曹植在文學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創作以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后兩期。由于社會、個人、家庭等方面的發展變故,使其作品在前后期創作中,有迥然不同的風格,這些風格也彰顯了其人生的起伏跌宕。其前期創作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貫穿著強烈的慷慨激昂的格調,充滿建功立業的熱情,與整個建安風格一脈相承;但現實的險惡使他后期的創作,主要抒發他被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獻己立功的愿望。不得不插入一種委婉曲折的抒情筆法,傳達無奈失落的情調,感慨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此作品并不為眾人熟知,且并非曹植代表作,然而藝術成就也是獨樹一幟,原因在于恰處于他人生的過渡時期,由此正顯露了過渡時代的特色,承上啟下、委婉雄渾,發自肺腑、真情至深。
此文由梁鵠書寫。梁鵠自小喜愛書法,但苦于尋找不到用于學習的善本和教師。當時有一位大書法家師宜官,最善八分書。其書“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灑直,計錢足而滅之。每書輒削而焚其粄,梁鵠乃益為粄,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粄。”梁鵠采用“竊”粄的辦法,搜求到師宜官墨跡,勤學苦練,終于成了著名的書法家。漢靈帝時為選部尚書,擔任過涼州刺史。后歸曹操,傳世代表作為《孔子廟碑》。
《魯孔子廟碑》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從內容上來說,彰顯儒學的復興和崇高地位;從藝術上來說,用詞典雅華麗、莊重嚴肅;從書法上講,隸書工整流暢、方勁古拙;從作品自身來看,上承兩漢,下道北魏,遒勁寒儉,茂密雄強,為魏隸極其難得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