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濤? 劉國成
?
孔子被后世稱之為“圣人”、“萬世師表”,可謂是人之楷模。然而,得此殊榮的背后是常人不能及的勤奮、多思與博學。孔子一生勤于志學,著述頗豐,受到后人的敬仰。他富有傳奇的一生,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個謙遜的求學者,會有怎樣的成長歷程呢?
由于年代久遠,往事如煙,雖然浩瀚的史料典籍中有著只言片語的記述,但其形象、場景難得一見,只能任其在我們現代人腦海里浮想還原。在曲阜孔廟圣跡殿中,保存著明萬歷二十年創作的120幅石刻版《孔子圣跡圖》。孔子一生的每個階段,都在一幀幀的圣跡圖中有著生動的描繪,讓我們直觀地領略到時人的暢想風情。其中關于孔子謙遜求學事跡,圖中也多有涉及。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孔子歷經磨難,不恥下問,刻苦學習的場景。
?
俎豆禮容
在圣跡圖中有一幅《俎豆禮容圖》,圖中描繪了孔子幼時模仿祭祀的場景。孔子小時候,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天賦,非常聰明。這一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一天,街道上突然傳來一陣鼓樂之聲,很是喧鬧。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好奇地打開大門,朝遠處張望。一支郊祭的隊伍從前方緩緩走來,浩浩蕩蕩,很是壯觀,便前去隨著隊伍走到郊壇,近距離仔細觀摩整個郊禘過程。看著主祭官祭祀動作,年僅6歲的孔子饒有興致地在一旁跟著模仿起來。莊嚴的使人窒息,太神圣了,這一幕幕畫面深深地嵌入孔子幼小的腦海。
此后,孔子經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來,當做俎豆禮器,擺放在面前,學著主祭人的模樣有板有眼的逐節戲演。孔子的母親在孔子3歲喪父后,一直含辛茹苦的撫養孔子,雖然孤兒寡母的生活相當清貧,但也十分溫馨。一日,見孔子在有模有樣地模仿祭祀動作,覺得滑稽好笑,說道:“你這樣的小孩子,怎能夠領會那么深奧的東西。”孔子爭辯道:“我這是在學習呢。”母親開玩笑地又說:“你這么認真學習禮制,難道學會了長大后去做祭祀官嗎?”孔子仰起臉說:“我不做祭祀官,要像父親那樣做個人人敬仰的大夫。做個好大夫,要先從禮儀學起,因此在這里做陳俎豆、設禮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盡管才6歲,講話做事已遠遠不是一般6歲的兒童所能達到的深度了。雖然語言淺顯,卻極富哲理,世間一切事情必須從基礎做起,表現出幼時的孔子志向遠大的心境。
在《論語·為政》中,他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經常不恥下問。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27歲時,郯國國君郯子到魯國朝聘期間,話語中談論到古代以鳥名官的典故。孔子聽說后,親自向郯子求教,了解到東夷先民的風俗。由此可見孔子是經常向別人請教,來豐富自己的學識。
?
問禮老聃
在孔子一生求學的路上,影響廣泛的應屬孔子34歲時,不遠千里到洛邑向老子問禮一事。圣跡圖中就把這一經典收錄其中,名《問禮老聃》。畫中孔子與老子四目相望,席地而坐,娓娓而談,周圍弟子成作揖狀,左上方有幾行說明文字。
據《史記》和《孔子家語》記載: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來源,明白道德之精要。我想去洛邑向他求教,你和我同往吧。”南宮敬叔欣然應許。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興致盎然地引領孔子看祭神的典籍,觀廟會禮儀,使孔子獲益不淺,感嘆不已。逗留數日,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依依不舍,送至館舍外贈言道:“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財物,仁義的人送人箴言。我不富有,沒有財產送給你,只有幾語相送當做忠告:當今世上,既聰明而善于觀察的人,他所以遇到危難或瀕臨死亡的危險,在于喜歡譏諷別人的過錯;既善于辯論而又通達的人,之所以經常給自己招來災禍,在于他經常毫不掩飾指出別人的缺點。作為子女,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作為臣子,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君王還精明,望你謹記。”孔子點點頭說:“學生一定銘刻在心!”孔子謙虛好學,時時求學,逐漸學識淵博起來,弟子也越來越多,被人敬仰。
?
學琴師襄
??? 在孔廟圣跡圖中有一幅《學琴師襄》圖,工匠采用寫實與浪漫的表現手法:遠處是奇石、修竹,正在撫琴一名中年男子是孔子,旁邊坐著的老者應該是師襄。師襄是魯國著名的樂官,他非常認真的看著孔子撫琴,神情自然,孔子沉醉其中。
我們知道孔子是個精通音律的人,不僅有很深的學問,而且禮樂騎射樣樣精通,興致使然,孔子也非常喜歡撫琴。有一次,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后,就下定決心要向師襄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孔子學琴非常刻苦,每曲都要練很長時間。一次師襄都覺得孔子一首曲子已經彈得相當嫻熟了,就勸他:“此曲你已經掌握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卻說:“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日,師襄聽著、看著,覺得演奏技藝已爐火純青,又勸他:“技藝已經可以了,該學新曲了。”孔子還沉潛在曲調中,好一會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呢。”又過些日子,細心的師襄清楚地覺察出,自己的這個學生已經將曲子的志趣與神韻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鄭重勸他:“志趣神韻都有了,可以學習新曲了。”但讓師襄想不到的是,孔子還要堅持繼續學習這支曲子。他向師襄請求道:“再等等吧,等我體察出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風貌,再學新的吧。”
?
訪樂萇弘
孔子長時間刻苦練琴,琴技非常的精湛,但心中對于音樂卻有著很多的困惑。圣跡圖中有一幅《訪樂萇弘》,描繪了孔子向萇弘學習音樂理論的場景。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孔子在齊國時就久仰其名其才。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前往周王室造訪萇弘,問其韶樂與武樂之異同。萇弘回答: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于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萇弘博學施教,令孔子受益匪淺。
??? 孔子多次向弟子表示:我不是一個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先祖文化,勤奮敏捷以求得之人。只不過能夠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這種好學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他積累了淵博的學識,并通曉“六藝”,擁有多方面的才能,為他從政、事教、整理前代文獻奠定了基礎。
??? 孔子從小就立求學的志向,一直孜孜不倦的到處拜師學藝,在他的刻苦努力下,逐漸成為博學多才的一位“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