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矍相圃
彭慶濤 ?秦天龍
?
?矍相圃在曲阜孔廟西側,相傳是孔子師徒演練射箭的地方。孔子授弟子六藝,即六種入士必備的基本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射,便是其中之一。后人以圣跡之地而倍加呵護,故,矍相圃之名不絕于史。
?“矍相”,即射箭時態的表情神態描述。“矍”,本意為雙目鷹隼般的警覺,以手(又)示意射箭。“相”,眼中的木質靶心、目的。時無“矍相圃”之名,因孔子在此傳授射術而得名。
?《禮記?射義》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矍相圃在縣西三里魯城中。”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矍相圃周回二里,高一丈。縣西南二里、孔子廟西側,孔子射所。”
?宋孔傳《東家雜記》載:“廟西南一百二十步,有圃曰矍相,周回二里,高一丈”。
?《曲阜縣志》載:“矍相圃,孔子而觀者如堵墻。處在圣廟西南一百二十步,周回二里,高一丈,中有舊井。”“金泰和四年(1204年),衍圣公孔元措筑臺,其中嗣割其西為儒學,其東為圃。明御史郭本題石:矍相圃。”
?明代《孔子圣跡圖》中繪有《射矍相圃》

?已故原曲阜一中教師、書畫藝術家周翰庭先生曾回憶舊時印象寫到:“矍相圃位于孔廟西側,面積不大,南北較長,約三百米,東西極窄,約五十米。面街有矮矮土墻,因年久失修,大半坍塌。圃內菜畦整齊,四季長青,井上有轆轤,井畔有瓜架,四周野花簇簇,景色宜人。從水井南去約二十米,有漢石人二,制作古樸,狀貌端正,以千年風雨,已紋理不清,從整體看尚稱完好。時人寫詩紀實:‘凝眸袖手肅然立,苔跡斑斑幾歲時?百代興亡均過眼,無言默默笑誰癡?’后該地段興建房屋,矍相圃不復存在。至于漢石人,則已移入孔廟保護。”
????關于“觀者如堵墻”的故事,則出自《孔子家語?觀鄉射》,其文曰:
?
?孔子觀于鄉射,喟然嘆曰:“射之以禮樂也,何以射?何以聽?修身而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詩》云:‘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酒者,所以養老、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辭其養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懸弧之義。
于是退而與門人習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焉。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謂射之者曰:“奔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得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老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蓋去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耄期稱道而不亂者,在此位。”也蓋僅有存焉。
射既闋,子路進曰:“由與二三子者之為司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
????講的是孔子于矍相圃習射的故事。
?孔子觀看鄉射禮,長嘆一聲說:“射箭時配上禮儀和音樂,射箭的人怎能一邊射,一邊聽?努力修養身心而發出的箭,并能射中目標,只有賢德的人才能做到啊!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罰別人喝酒呢?《詩經》說:‘發射你的箭射中目標,祈求你免受罰酒。’祈,就是求。祈求射中而免受罰酒。酒,是用來養老和養病的,祈求射中而辭謝罰酒就是推辭別人的奉養。所以如果讓士人射箭,假如他不會,就應當以有病來辭謝,因為男子本來就應該會射箭。”
?于是,孔子回來后和弟子們在矍相園圃中學習射箭,觀看的人們多的好像一堵圍墻。當射禮行至子路時,孔子讓子路手執弓箭出來邀請比射的人,說:“敗軍之將、喪失國土的大夫、不敢沖鋒陷陣而膽怯躲在人后者,一律不準入場,其余的人可以進來。”聽到這話,人走了一半。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序點舉起酒杯說:“幼年壯年時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老年還愛好禮儀,不隨流俗,修身以待終年的人,請留在這里。”結果人又走掉一半。序點又舉杯說:“好學不倦,好禮不變,到老還言行不亂的人,請留在這里。”結果只剩下幾個人沒走了。
?射箭結束后,子路走上前對孔子說:“我和序點他們這幾個人做司馬,您看如何?”孔子回答說:“可以勝任了。”
????古代鄉射禮看是一種飲酒行令的游戲,實際上是一種禮儀,《北史·張普惠傳》記載:“乞至九月,備飾盡行,然后奏《貍首》之章,宣矍相之命。”宋王禹偁《射宮選士賦》:“煥乎得矍相之義,洋然有闕里之儀。”這說明古代鄉射禮有規定的樂章演奏,規定的服飾儀容,規范的禮儀程序。孔子對鄉射禮儀的認識和解讀,和故事中關于對參與鄉射禮的人的品質要求,也闡釋了孔子教學將“射”作為六藝之一的基本原因。勇敢、孝悌、好禮、好學,且能終身信守,才是孔子所說的“賢者”。
?對于孔子觀鄉射的記載,后世亦有疑問,起因于歷史上對《孔子家語》的質疑。《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記錄了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魏王肅注釋,書后附王肅序和《后序》。宋代王柏的《家語考》、清代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范家相的《家語證偽》、孫志祖的《家語疏證》都認為是偽書,甚或認為是魏王肅的偽作。宋代朱熹的《朱子語錄》、清代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及序跋,黃震的《黃氏日抄》等認為《孔子家語》為真實珍本。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有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與《儒家者言》內容類同的簡牘。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并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的撰著。應當承認它在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價值。由此,孔子觀鄉射應該是歷史事實的。
????王國維曾經在《海上送日本內藤博士》詩中寫道: “橫厲泗水拜尼甫,千年禮器今在否?……豆籩鐘磬琴瑟鼓,何所當年矍相圃。”感嘆千年禮樂、孔子學宮是否還在?
????而如今,矍相圃已不復存,遺址為“孔府西苑賓館”所占。只有孔子射于矍相圃的故事,不僅廣泛流傳為歷史美談,更貫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為傳統寓教的文化精髓,啟發和教育作用必將永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