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董大城遺址
郭云鵬 ?尚樹志
董大城遺址,位于今曲阜市石門山鎮(zhèn)董大城村地下,董大城整個村莊恰好坐落于古城址之上。正史中并不見董大城之名,考之民國《續(xù)修曲阜縣志》所載:“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桓公)會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是時,齊欲吞杞,杞與魯為親,地近莒,唇齒相關。故三國私會與魯之近郊曲池,畏齊故也。杜預注:曲池,魯?shù)兀谇房h東北四十里,源出石門山。考石門山距城六十里,其水西南流二十里至董城寨東南折入泗,故名曲池。”曲池與董大城地理位置相符,董城寨即為董大城遺址,也就是今天的董大城村。
1957年春,曲阜縣境內(nèi)文物普查時將董大城村作為董大城遺址登錄在案,隨后公布為曲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4年春,又做復查測量。孔凡銀著《曲阜的歷史名人》記載:“城中心有一條十字大街通四面城門,東、西和北門尚存,唯南面由于地勢低洼,是一座磚石修砌的水門洞。南面城墻殘寬4米,殘高4米,北城墻殘高5米,寬4米,皆為夯筑。中心大路由南水門至北城門304米,由東城門至西城門285米,城內(nèi)面積約240畝,周圍有護城河一周。”
1985年,濟寧市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如是敘述:
曲阜城北15公里的董大城村,周有一土城,相傳原有外大、內(nèi)小兩城,現(xiàn)存為小城。城呈長方形,東墻長292米,西墻282米,南墻426米,北墻432米,墻寬約10米,四面各開一門,城內(nèi)面積約0.126平方公里。目前尚未在古籍中發(fā)現(xiàn)關于該城的記載,1980年濟寧市文物普查隊對其進行了調(diào)查和開方試掘。城下半部夯土層10~12厘米,夯窩直徑4~5厘米,上部夯層14~16厘米,夯窩6~7厘米。距城基1米高處,橫列一層圓木,木直徑10~12厘米,木與木間隔50厘米左右。在城東北角還發(fā)掘出四具人體骨架,自城根基向上疊壓排列,骨架間以大小不一的數(shù)塊板瓦相隔。骨架東西向,仰身直肢,未發(fā)現(xiàn)隨葬品,初判為筑城進行奠基禮時實行人祭的犧牲品。在城內(nèi)外經(jīng)常發(fā)掘出戰(zhàn)國時期的三棱銅鏃,宋代崇寧銅錢,1921年還曾出土銅鼎三件,1970年挖掘出窖藏蟻鼻錢19公斤。據(jù)其構筑方法、人祭坑及出土文物等初步判斷,該古城垣系戰(zhàn)國時期建造。
該城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年,保存基本完好,城墻和城門猶在,城墻之外有寬10余米的護城河,而今天這一切已不復存在,只留有一些殘垣引發(fā)我們遐想。董大城的城墻為夯土所筑,現(xiàn)存城墻只有西南角和南城墻中段一小部分,西南角城墻保存較好,殘長100多米,殘高10米,城墻厚約10米。整個城址的輪廓明顯,比周邊高出近1米。沿城址一周,多有暴露出周漢時期的磚瓦陶片。
《曲阜“三城”址考略》一文曾指出:“董大城、鳳凰城、魯城,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其目的就是防御齊軍,保護魯國。”
其設想如下:“鳳凰城與董大城之間是平闊的谷地,是齊魯交往的必經(jīng)之路。董大城位于地勢開闊的谷地上,鳳凰城則位于地勢險要的山頂,從鳳凰城放眼望去,董大城一覽無余,如從董大城的角度,鳳凰城也看得很清楚。并且鳳凰城位于山頂,放眼北望,一直能看到泰山。假設齊軍來犯,鳳凰城的戍卒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如果放以狼煙等信號,董大城的守軍立刻就可以看見,很快就能做出御敵的準備。并且從董大城再放狼煙等信號,魯城之內(nèi)也可以看到。這樣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在齊魯對峙的春秋戰(zhàn)國年間,鳳凰城是一個瞭望哨,有少量戍卒駐守,董大城則是魯國軍屯重地,擔負著殲敵保護魯國國都的重任,有大量魯國軍隊駐守于此,魯城則是最后一道防線。”
其實,這樣設想是有其道理的。《曲阜地名志》記載,清光緒末年,村民挖土得香爐、箭鏃數(shù)十,皆銅為之。由于多有兵器發(fā)現(xiàn),人們大都推測該城系魯國當年一處重要的軍屯之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大城遺址還曾出土過大量蟻鼻錢。《文物》1982年03期曾刊登了一篇由孔繁銀執(zhí)筆的專門文章,其中提到:“1972年,山東曲阜城北董大城村發(fā)現(xiàn)一批蟻典錢,重19.2公斤,計一萬五千九百七十八枚。出土時盛在一個灰色繩紋陶罐中,罐已刨碎,顯系古代的窖藏。”足見董大城遺址的重大歷史價值。
那么,董大城在歷史上到底都經(jīng)歷過什么呢?我們就再回到史料中去尋找一些相關的記載。
《左傳》: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盟于鄧,為師期。杜注:魯?shù)亍?/span>
《左傳》:桓公十二年,會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杜預注:曲池,魯?shù)兀谇房h東北四十里,源出石門山,考石門山距城六十里,其水西南流二十里至董城寨,東南折入泗,故名曲池。
《左傳》記載:“魯僖公時,季友封地,季友號成季,故名成邑。后季友因功改封食邑汶陽,此又為孟孫氏之邑,仍名成。”
《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攝行相事”主張墮三桓之都以削弱三桓勢力。首墮郈邑,再墮費邑,唯成城不拆,只因孟懿子的家臣公斂處文告之孟懿子說:“墮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鄣,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
《史記正義》曰:“成在魯北境內(nèi)。杜預注:成在泰山至距平縣東南,而距平又在汶陽城東北。”成邑在這里所載的位置與后世董大城相差無幾,故疑是一地。
??《史記》還記載,漢高祖六年,封董渫為侯,此時為董氏采邑。
??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也明確指出渫城即《史記》記載的董渫封成侯之地。“……漢高祖六年,封董渫為侯。”守敬按:……渫當本封成縣,而前置泰山郡下。
??《太平寰宇記》記載:“桓公十二年盟于曲池。杜注:魯國汶陽縣北曲水亭是也。”宋《魯國之圖》此處有兩城圖示:一為汶陽城,一為谷牖鎮(zhèn)。
??乾隆《曲阜縣志》載:“(曲池)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地理志》云:漢舊縣也,王莽改曰汶亭。”
??隋開皇四年(583年),汶陽縣與魯縣合并,定名為汶陽縣。開皇十六年,原魯縣從汶陽縣析出,始定名為曲阜縣。
??這樣來看,今天的董大城一帶在春秋以前為鄧地,春秋時先后為季友和孟孫氏的封地,名均為成邑。孔子攝行相事主張墮三桓之都時,成邑由于是魯國的北大門,具有作為前沿陣地阻擋齊國侵擾的功效,沒被拆除。此后所謂的成邑、曲池也都是今天的董大城。至漢代時,董大城又成為董渫的封地為渫城。隋時又為汶陽縣城。
??按姓源鄧姓為金天氏之后,董大城的建城時間應在殷商時期,春秋時,由于魯國最主要的外部威脅來自北方的齊國,故距魯城北面不遠的董大城成為魯國對付齊國的最主要的門戶,成為魯國最重要的軍屯之所。董大城雖然今天被埋于地下,但它擁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值得我們?nèi)ミM行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