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群圣到漢代儒學升華
尚樹志 ?彭慶濤
?
?魯國是圣賢輩出之地,我國先秦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先哲圣賢,多發祥于此。
?周代禮樂文化的興盛,使魯國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而魯文化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的成果,則是滋養和孕育誕生了孔子、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他們繼承、弘揚和發展西周以來的禮樂文明,最終形成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開創了以禮樂文化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國數千年傳統文明的基礎,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骨架,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魯地為孔孟之鄉,孔孟儒家龐大陣營在魯地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是時代呼喚的結果,是歷史文化積淀與勃發的交鋒??鬃釉谑罆r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被后世奉為“圣人”而進入圣域者,多出自魯地??鬃訛椤爸潦ァ保喿訛椤睆褪ァ?,曾子為“宗圣”,子思為“述圣”,孟子為“亞圣”。子思受業于曾子,孟子受業于子思之門人。除了孔孟及龐大的儒家學派之外,還出現了一大批燦若群星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如高揚“兼愛”、“非攻”旗幟的墨子,以“和圣”著稱的柳下惠,以“巧圣”聞名的魯班,褒受孔子贊揚的史家左丘明等,群峰聳立,展現了孔孟之鄉領先全國的文化水準與風貌。
?魯國群圣,無疑是開風氣之先的一批人物,他們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深遠影響,正是中國進入歷史大轉折時期,中國文明發展進入到需要對此前文化積累進行第一次大清理、大總結和需要思想家出現的必然結果。
?魯國群圣,其思想內容和人生的行跡,已融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長河,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和要素。以儒家為例,它包含一系列范疇和命題,如道、德、仁、義、禮、智、孝、悌、忠、恕、寬、信、敏、惠、天、命、中庸等等。這些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的范疇,彼此交義,組成了一系列基本命題,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克己復禮為仁”;“己欲立而主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則孝,出則悌”;“主忠信”;“訥于言,而敏于行”;“使命以時”等等。完整的構成了道德倫理規范和價值評判標準。
?魯國群圣的理想境界,昭示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的確立,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精魂。換言之,魯國群圣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骨架。
?劉漢王朝文治武功、勵精圖治,建設強大的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的愿望與渴求,呼喚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堅強有力的統治理論。于是,儒學的優勢便逐步顯示出來,必然成為這種歷史發展的首要選擇。
?應當肯定,儒學是人學,人道之學,經世治國之學,它重人事,重現實,重事功。繼承三代特別是西周以來的人文傳統,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現狀與規律,建立了以“仁”“禮”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信義、中庸等道德范疇的思想體系,提出了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隆禮,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的需要;崇仁,是為了調諧封建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需要;重孝,反映的是血緣宗法制社會的需要;倡德治,建一統,描繪“天下為公”、“修齊治平”的藍圖,更是歷代統治者安邦治國、長治久安的需要??梢姡寮宜枷氩粌H集中地反映了當時我國封建社會的根本利益,適應了農業宗法社會的基本特點,而且它能夠為中華民族乃至一切人類社會提供可資發育的思想養料。即是說,儒家思想體系不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而且具備善于吸收、與時俱進的精神要素;不僅能夠煥發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而且具備兼容并包、厚德載物的思想品格。因而不受時代所限,能夠跨越時空,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具有恒久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漢儒就是首先成功的一例,他們根據漢代社會的轉變和需要,將先秦儒學加工改造成為經世致用之學——經學,建構了一個龐雜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直接為最高統治者提供借鑒、指導和支撐。
從秦漢之際的社會事實來看,儒學內在而強大的生命力也不是秦王焚書坑儒所能毀滅的。秦火燒不盡,生命根基在,何況當時儒學不僅仍為秦漢博士所典守,而且尤其是在魯地,習誦儒家經書從未禁絕。對此,司馬遷多有評贊,“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漢五年(前202),劉邦攻楚到魯(曲阜),魯地許多儒生還在講誦詩書,演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孔子死后,“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絕”。
?董仲舒所創立的以“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為基礎的新儒學體系,是繼承了孔、孟思想的主要內容,吸收了春秋戰國以來的道家、墨家、陰陽家和法家的思想,以陰陽五行的思想資料,通過解釋、發揮《春秋公羊傳》的“微言大義”,完成了對先秦儒學的改造。尤其他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和仁義道德思想,以及“陽尊陰卑”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學說。經過董仲舒改造和重新解釋的儒家思想,就把封建統治秩序神圣化、永恒化、合理化了。這套以儒家思想為主,兼采法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而建立的神學思想體系,既保留了原始儒學那博大精深的內涵,又有選擇地吸收了這些學派的理論與方法,并且基本上消除了原始儒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迂遠而闊于事情”等弊端。涉及政治、經濟、思想、倫理、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又較易操作,進一步適應了中國農業宗法封建社會的特點,找到了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利益的結合點,符合社會上各個階級和階層的利益需求與心理需求,成為他們都樂于接受的理論學說。一句話,經過改造的新儒學,適應社會的需要,具備實踐的品格,善于順世變異,因而能夠出類拔萃,躍身登上統治思想的寶座,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
?這是儒學發展史上一次最重大的歷史性轉折,它標志著子學時代轉而進入了經學時代,進入了尊孔讀經的時代。也標志著儒家文化從區域文化向著主流文化過渡的完成。從此,統一的文化思想、統一的倫理道德和統一的心理素質,即統一的思想價值體系,在中華文明的國度里形成了。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思想。盡管時事政治不斷變遷,外來文化強烈沖擊,思想交匯波瀾起伏,但儒學的統治地位卻始終穩如泰山,沒有絲毫的動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產生了至深至巨的影響。
?先秦兩漢是中華文明的創生、奠基、定型并走向強盛的時代,也是魯文化相伴而行并做出重大貢獻的時代。在這段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尤其是在歷史巨變的重大轉折關頭,魯文化充分發揮了率先騰飛,牽動全局的主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