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十三碑亭
路陽 ?郭云鵬
?
孔廟十三碑亭位于孔廟大成門前、奎文閣后,即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在這條東西狹長的院落內,矗立著十三座古色古香的碑亭。這些亭子式樣基本相同,均為漢白玉基座,方形磚木結構,平面三間見方,明間開敞,稍間砌墻,兩層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由于建造年代有一定距離,各亭風格也稍有差異,例如金、元碑亭形式略微古樸,清代碑亭則規格較高,稍顯豪華。
十三碑亭是金、元、清三代帝王為保存唐、宋以來祭孔、修廟的五十余座石碑專門建造的,碑文多為歷代帝王撰書,習稱“御碑亭”。每座亭內陳列著體積、形態不同的石碑,不同的碑面鐫刻著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真、草、隸、篆書體俱全。碑刻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祈求孔子神靈保佑其封建統治的文書,還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十三碑亭也因此成為我國政治史、思想史及文字發展史中刻在石頭上的文獻。
整個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東西排列,櫛次鱗比。道南的八座亭中,以靠近奎文閣的中間兩座構建最早。這兩座金代碑亭約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廟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東側的兩座碑亭分別建于元朝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其余九座碑亭為清代所建。道北5座碑亭為御制碑亭,西起第二、第三亭分別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二十六年(1687年),始建時為綠琉璃瓦,雍正二年(1724年)雷火時被延燒后又重建,改為黃瓦。西起第一亭、第四亭為雍正大修工程時所建,第五亭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新建。其余4座則為遣官致祭碑亭。
?金代碑亭,斗拱豪放、布置疏朗、結構精妙,保持宋式營造特點。十三碑亭中較早的兩通碑刻就位于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一通是立于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一通是立于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魯孔夫子廟碑”六字為篆書,碑文二十一行為隸書。碑文前署“朝散大夫使持節渝州諸軍事守渝州刺史江夏李邕文。正議大夫使持節宋州諸軍事守宋州刺史上柱國范陽張廷珪書。”可知,此碑由李邕撰文,由以善書而譽滿天下的張廷珪書丹,其文字、書法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十三碑亭不僅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還是研究封建統治思想的珍貴史料。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太宗“乃鼎新規,革舊制”,對孔廟進行修繕。新修孔廟完工后即立“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
用八思巴文和漢文刻制的“元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廟碑”便是元武宗尊崇孔子的例證。碑額篆書為:“有元加封孔子大成誥。”更有碑文:“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教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風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新即位的元武宗加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雖有借助加封孔子尊號宣傳綱常禮教以維護其統治之意,但卻傳達了尊孔重儒的信號,同時也給予了儒士極大的鼓舞。
更有大長公主魯王妃孛兒只斤·祥哥剌吉親臨孔廟,并立有“皇妹大長公主懿旨釋典祝文碑”。碑文載于《續修曲阜縣志》:“皇帝福蔭里皇妹大長公主懿旨、魯王鈞旨:先圣言言,光貽萬世;明君重道,高邁百王。眷茲詩禮之庭,在我湯沐之邑,不待聞金石絲竹而起敬,蓋將致肴羞葅醢以薦誠。今遣承務郎應昌路同知王謙前去造酒,擇日致祭。其廟宇常務清潔,勿致褻瀆。凡孔林木地土,諸人無得侵奪,須議文字者。至大元年九月。”同年冬閏月癸丑皇妹大長公主魯王又遣使致祭林廟,“皇妹大長公主祭孔廟碑”詳細地記載了這兩次祭孔經過:“大長公主以天人之姿,誦習經史,命工繪圣人像……初大德七年冬,皇姑魯國大長公主以闕里大殿落成,備香酒牲幣致祭,謙實將其命也。六年之間,兩奉命恭拜殿庭,榮幸多矣!”泰定四年(1327年)皇姊大長公主祥哥刺吉又遣承務郎位下總管府總管趙昌齡等奉香酒詣闕里致奠,刻立“皇姊大長公主降香碑”。這三碑皆在孔廟十三碑亭院南排西起黃瓦耀金的第四亭內。
祥哥剌吉公主是首位以公主身份主持祭祀過孔子儀式的人,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祭孔人。她遺留的碑銘也是山東曲阜孔廟內僅有的婦女祭孔碑。她不僅是元成宗之女、武宗之妹、仁宗之姊、文宗的姑母兼岳母,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收藏家。魯王妃孛兒只斤·祥哥剌吉的公主受祖父真金太子推崇漢文化的家風熏陶,對漢族文化有濃厚興趣。至大三年(1310年)其夫都尉琱阿不剌去世,祥哥剌吉沒有隨蒙古收繼婚習俗,再嫁丈夫的弟弟桑哥不剌,而是遵從漢人習俗,一直守節。蒙古族學者云峰評價說:“祥哥剌吉公主在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以其顯赫的地位與權勢,學習和熱愛漢文化文藝,結交和提攜了一大批漢族文人學士,代表朝廷祭祀孔廟,收藏保存大批中國書畫作品,召集了‘天慶寺雅集’等,對元代民族文化交融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
十三碑亭中,最重的一塊碑應數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即“清闕里至圣先師孔子廟碑”。這座 “孔廟碑王”位于斗栱飛翹的大成門前東側第一亭。此碑碑身重35噸,連同赑屃、水盤共重65噸。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康熙帝親自在北京西山選好石料,并在北京將碑刻成,御碑于同年四月從北京通州出發,沿京杭大運河運往濟寧,用時兩個多月。衍圣公孔毓圻派人造禮四輛旱船,同時搭橋、修路,把御碑從濟寧運至曲阜。等到十二月,征用的600多民工,在行進的道路上潑水使其結冰,讓石碑在冰上滑行。又用500多頭耕牛來拖拉旱船。百余里走了整整15個晝夜,耗費庫銀600余兩,才把碑從濟寧運至曲阜。
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十三碑亭院內大成門和康熙亭建筑上也可以暢見。按孔廟的建筑發展規律,清代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但清帝為彰顯自己,將碑擁擠在唐宋元碑亭周圍。因而出現了亭閣檐角頂對、各抱地勢的局面,即建筑學上的“勾心斗角”。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筑美學,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
在此院內,除十三碑亭外,院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素有“小碑林”之稱。北墻朱欄內還鑲著大量歷代大臣修廟、謁廟、祭廟后所刻碑碣。
十三碑亭把石刻藝術與建筑工藝完美結合,使二者相得益彰。這些石頭上的文字時時散發著古代文明的光芒,使中國人的尊孔頌孔變得多姿多彩,也讓我們在歷史研究過程中更加志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