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仲子墓
劉國成 ?尚樹志 ?王彬
?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距今兩千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孟子的后人圍繞孟母墓結冢而葬, ?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墓群,這就是今天的孟母林。在孟母墓南的20米處,還有一座墓,墓前有碑,石碑較新,碑上刻有行書“新泰伯孟仲子墓”幾個字,下署“二零零六年清明孟蒙書”,可知石碑是孟氏后人新立。此碑與其他的石碑相比,要大許多,碑額高100厘米、寬114厘米、厚36厘米,碑身高241厘米、寬106厘米、厚31厘米。碑首正中還刻有正書“亞圣”二字,浮雕二龍戲珠,回紋邊飾。按石碑的規格,足見墓主孟仲子應是孟氏家族中地位很高的人。
????查閱史籍,發現關于孟仲子的記載比較混亂,有人說新泰伯孟仲子是孟子的從弟,也就是現在說的堂弟。但在《三遷志》、《孟子世家譜》“二代仲子,三代睪。”明確記載,孟仲子就是孟子的兒子,是孟氏二世祖,而孟睪是孟子的孫子,是孟氏三世祖。
????在明《鄒志》中,記載孟仲子時是這樣說的:“孟子之從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按仲子,趙岐注謂孟子從弟,朱子因之。《孟子世譜》則謂是孟子之子,序為二代。謂嘗從公孫丑學。于文定《府志》又謂孟子子睪,從公孫丑學。而《世譜》又以睪為三代,不知何據。”很顯然,孟仲子是“孟子從弟”的學說,是沿襲的趙岐的觀點。趙岐雖是東漢經學家,他著有《孟子章句》,是今存《孟子》的最早注本,但他的孟仲子系“孟子從弟”觀點,沒有詳細的出處,后人對此都很質疑,而孟氏的后人,仍尊孟仲子為孟氏二世祖。可見這墓中的人應該就是孟子的兒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為“亞圣”,受母親的影響,孟子對愛子的教育也是很嚴厲的。孟仲子自幼便跟著父親孟子讀書識字,學習詩書禮樂,研讀經典,年少時便已經很有學問,四鄰都很稱贊。孟仲子也覺得自己也和父親一樣是可以向人傳授學問和道理的。孟仲子從小很孝順,很聽從孟子的教誨但隨著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會有些驕傲的心態,孟仲子和孟子發生了一次沖突。
????在《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孟子將要到齊國朝見齊王,向齊王陳述仁義的道理,但齊王派人前來說:“寡人本來是要見你的,因為偶感風寒,所以不能再被風吹到,今天不能見你了。明天早晨將會上朝,到時候不知道能否見到你啊?”孟子回答說:“很不幸,我最近也患了病,恐怕不能到朝堂上了。”使者聽完之后立馬趕回齊國向齊王匯報去了。
????第二天,孟子便叫著自己的學生公孫丑,準備到東郭氏那里去慰問。公孫丑趕忙勸阻說:“昨天您對齊王的使者說自己有病,推辭上朝,今天再去拜訪東郭氏,恐怕不好吧?”孟子說:“當初有病,今天病好了,為什么不能去拜訪呢?”孟子便離開家,去拜訪東郭氏去了。不巧的是齊王又派使者來了,原來齊王聽說孟子患病,便命人帶著醫生一起來看望孟子,并為孟子前來治病。
使者來到之后,孟子的兒子趕忙出來迎接。使者未發現孟子在家中,便趕忙詢問孟子在哪里,好讓醫生為他診治,病好了,好與齊王見面。孟仲子心里一時很慌亂,心想這可是欺騙齊王啊!但孟仲子還是很快鎮定下來,之后便從容地回答使者說:“當初得到齊王召見,我父親就應該前去上朝,可是因為父親有病,不能前去上朝。今天,父親的病稍微好了一點,前往朝廷上去了,但我不清楚父親能不能到朝堂上。”使者轉念一想,恐怕這時候孟子早與齊王傾心交談,只好回去復命了。
孟仲子看使者走了以后,立馬前去找孟子,在路上正好遇見正要回家的父親。孟仲子趕忙上去拜見父親然后說:“父親,請您不要回家了,去朝見齊王吧。剛才齊王使者帶著醫生來給您看病,我說您已經一早便去了。”孟子聽后并沒有生氣,反而表揚了孟仲子,覺得自己的兒子很機智,對孟仲子說:“我昨日已說了,有病不能去,所以我們還是回家吧。”孟仲子卻說:“齊王聽聞父親有病,當即便派人來問候,對父親很尊重,請父親還是去見齊王吧。”孟子見這種情況,覺得自己的兒子無法理解自己,想回家,兒子又堅持不讓,迫不得已就到朋友景丑氏家去了。
到了景丑氏家里之后,孟子便將這件事情告訴景丑氏,覺得自己的兒子很不孝,景丑氏對孟子說:“在家庭中有父子之間的禮數,在家庭之外 有君臣之間的禮儀,這是做人最重要的倫常秩序。父子之間的禮數以恩情為主,君臣之禮以恭敬為主。景丑看到了君王對先生的敬意,沒有看到先生對君王的敬意。”孟子說:“你怎么和我兒子一樣看呢,齊國的臣子沒有把仁義之道跟他們的君王去說的,難道是認為仁義之道不美嗎?他們的心里想的應該是他們的君王不會跟他們談仁義的道理,最沒有敬意的是這樣。如果不是堯舜之道,我不會向齊王陳述的,所以,齊國的臣子沒有能像我這樣對齊王有敬意的,您和我兒子一樣都沒體會到我的用意”。景丑轉而笑著對孟子說:“孟仲子聰慧懂事,以后會很好繼承您的學問的,您還是要和他說清楚的。”孟子聽后立即回家,與自己的兒子解釋清楚,并向孟仲子道歉,孟仲子很慚愧,說:“自己沒有父親的大智慧,誤會父親了。”父子倆傾心交談直至第二天早晨。孟仲子以后更加發奮讀書,終成為一個學士很淵博的人。
????孟氏后人對于孟仲子很是尊崇,尊他為孟氏的二世祖。到了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當時的朝廷為了表彰孟仲子的功績,封孟仲子為“新泰伯”,并在孟廟跟隨孟子一起被大家祭祀,享受后人崇敬。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為了表示對孟仲子的尊崇,改稱為“先儒孟氏”。孟氏后人雖經千年卻依舊緬懷自己這位祖先,中國的歷史悠久的古老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
儒家的仁義道德經歷千載,深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傳承著儒家的精神。
孟仲子勤學謙遜,敢于質疑的精神使后人倍加贊賞。他的機智聰慧,應當是在繁雜的社會中立足的方法,他愛護父親的仁孝是每一個做子女的應當學習的榜樣。謙虛、機智、好學,也應當是取得成功必備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