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千佛曲阜塔
孟繼新 ?周敬鵬 ?王廣恒

?
曲阜是孔子和儒學的誕生地,歷史上是受儒家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社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逐漸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發展壯大,曲阜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大本營,也留有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鎏金千佛曲阜塔。
鎏金千佛曲阜塔為明代鑄造,銅質,外飾鎏金。塔高1.5米,直徑0.45米。塔呈八角形,是標準的十三級浮屠(十三層),底大上小,內空,由底至上逐層遞減收分。系由塔頂、塔身和塔座三部分合成,塔頂鑲嵌之珠原為鎏金銅珠,現為后配木制寶珠。塔身層層飛檐,檐上層脊挑角外伸,上飾龍頭走獸,獸嘴有透孔,原掛有風鈴。檐下飾以斗拱,每層每面各鑄有凸出的坐佛五尊,均盤腿拱手正面端坐。最下層的前面開有門洞,和城門相似,門兩側各有假門一座,門扇左右合閉,門扇飾以門釘五排,每排五釘,并飾以門環,門左右兩側各設圓柱一根,柱上鑄有浮出的盤龍戲珠對舞升騰。下層后面鑄有坐佛36尊,左右兩面各鑄坐佛35尊。通體沒發現題字。因塔上雕刻佛像眾多,號稱“千佛塔”。千佛塔造型優美,通體鎏金閃耀,鑄造技術精湛,代表了明代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鎏金千佛曲阜塔原是衍圣公府的舊藏,在城內南堂廟地藏庵存放,南堂廟是圣府的香火院。衍圣公府內宅也建有佛堂、供著佛像。在府外還建有娘娘廟、觀音廟、玉皇廟等多種廟宇。從明代到清代,尤其是康熙、乾隆以后,還以衍圣公府的名義捐修了幾處香火院。逢年過節,衍圣公夫人或夫人派女仆代自己到香火院去進香。在城關附近有十一處香火院屬于衍圣公府管理。所謂衍圣公府“香火院”,就是每年每月由衍圣公府供應香火費,廟宇損壞由衍圣公府負責維修,也有時化緣募捐一部分維修費。南堂廟是主持尼姑的廟宇,位于城內鼓樓南街。南堂廟坐南向北,前后三院,兩大殿,大門、二門和配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據《孔府檔案》記載:圣府的公爺、太太或小姐每逢初一、十五或祭佛日就分別到香火院上香拜佛,祈求福星,事畢祭佛的焚表就存放在千佛塔內。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曲阜時,曾在南堂廟中發現了千佛塔,并企圖把千佛塔從南堂廟偷走,準備偷運回國。但是,當日軍將千佛塔運至姚村火車站時,被當地人發現。發現者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相關部門立即派人將佛塔截了回來,這才免于劫難。但是當時的銅塔已經被日軍破壞成三段,銅質塔頂遺失,后來只好配制上了木頂。鎏金千佛塔后為文管會所收藏,現藏于孔府文物檔案館。
佛塔由印度傳入,為梵文“塔婆”的音譯,亦稱浮屠,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是用來藏高僧佛骨或佛牙舍利及經卷的物品。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方墳”、“圓冢”等,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筑在后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么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筑,逐漸收攏。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鎏金千佛曲阜塔便是八角形,十三層的塔。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在我國,早期造塔,大多是木塔。因為木塔易燃,所以塔的結構也逐漸演化成磚木結構仿木塔,附加雕刻,其形狀也從筒狀樓閣式演化成八邊形樓閣式。隋唐以后,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宋代以后,人們有時候也喜歡用雕模制范的方法來鑄造金屬塔。
曲阜地區的佛教文化盛行于唐宋兩代,大部分佛教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造像的內容以三世佛和諸菩薩為主。金元之時,經幢在曲阜地區大量出現,保留至今的墁山石經幢群有28通之多,體現了金元時期曲阜地區建造石經幢的盛況。明清時期,理學興盛,大規模的佛教造像及石經幢建設已不復當年盛狀,但此時佛教更從內涵上進入民間,浸潤著士大夫及普通百姓的心靈。鎏金千佛曲阜塔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我們的話題是由“鎏金千佛曲阜塔”開始的,進而又對我國的古塔進行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發現,佛塔的建造,規模之大,分布之廣,數量之多,層級之高,歷時之久,在我國古代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
那么,在曲阜緣何沒有建造一座如上所述的高大佛塔?而是只鑄造了一座象征性的鎏金銅塔?這里面的原因,大概有幾種可能:
首先,曲阜是儒家學派的發源地,是孔子的故鄉。早在佛教文化尚未傳到中國的時候,這里已是人們心中的圣地。這里的禮教建筑太悠久、太宏大了。早在魯哀公十七年(478年),也就是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這里就建起了孔廟。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故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書。”后來,隨著對孔子尊崇的不斷升級,到明清之時,孔廟已發展到占地近10公頃,縱長600米,寬145米,前后九進院落,殿、堂、廊、廡等620余間的龐大建筑群。
廟內的主要建筑大成殿,高24.8米,長42.69米,寬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歇山頂,金龍和璽彩畫。殿基高2.1米,重層石階,前與月臺相連,后與寢殿相連。殿基為須彌座,兩層欄桿,上層為火焰寶珠柱頂,下層為重層蓮瓣柱頂,柱下有螭首外探。在殿外檐有石雕檐柱二十八個,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前檐柱十根,雕刻技法為高浮雕,刻二龍戲珠,一為升龍,一為降龍,上下對翔,盤繞升騰,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
孔廟內另一建筑奎文閣,亦不同凡響。閣高24.35米,長30.10米,寬17.62米,歇山黃琉璃瓦頂。三重檐,四層斗拱。奎文閣內部兩層,中夾暗層,為層疊式木構架,上層柱立于下層的斗拱上。下層南一間為走廊,后四間為閣身,外圍用八棱石柱二十四根支撐,內柱用木柱二十二根……
試想,若在這龐大的禮教建筑外,再突兀建起一座佛塔,顯得是多么的不協調。
為了滿足人們對眾神崇拜的心理,最好的辦法還是把佛塔做縮小處理。但在制作上,則精雕細鑿,采用最好的鑄造工藝,以此來彌補塔小的缺陷。
曲阜沒有建造高塔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城內沒有多余的空間。曲阜是一彈丸之邑,城內僅孔廟孔府就占據了大半。因此,曲阜城又稱曲阜廟城。再加上各代衍圣公的胞弟在城內擇地建宅,城內剩余的空地就更少了。如果尋一塊開闊地面,建造一座幾十米高的佛塔,那簡直是不可能的。這大概是沒有建造佛塔的另一個原因。
窺一斑而見全豹,鎏金千佛曲阜塔見證了佛教中國化和世俗化的過程。儒學與佛教在曲阜得到很好的相處與融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吐故納新的能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與包容理念。這一層意思才是今天最值得我們從鎏金千佛曲阜塔上追尋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