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門弟子的故事(一)
仁不改節
?
馮文浩 郭云鵬 彭慶濤
?
作為中國師道之源和教育的先行者,孔子被后世譽為“萬世師表”。孔門弟子三千,其中更有七十二賢熠熠生輝。作為孔子的弟子,他們踐行仁的信念,尊禮尚義,以德行出眾的人作為自己的表率。不僅如此,他們還樂學好問,正如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所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眾弟子們和孔子的關系仿佛超越了一般的師徒關系,他們是親如生死的親人,他們是肝膽相照的朋友,他們也是互相學習的對象。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每位孔門的弟子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他們有的俠肝義膽,勇猛正直;有的好學善文,應對如流;有的誠信孝順,恪守理想。這也正秉承了孔子一貫“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今天起,我們將重新喚醒史書中那些孔子弟子的形象,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信仰和代代相延的歷史傳承。
當選擇周游列國的那一刻起,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就知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行動,而是充滿著許多危險和未知的征途。但是為了傳播儒門思想,一切困難都不應當成為絆腳石。
孔子一行人離開陳國,下一個目標指向了南方的楚國。正巧楚王聽說了孔子正在周游列國到了陳國,準備邀請孔子來到楚國。但是陳國一聽說這件事,生怕楚國的強大會威脅到陳國的安全,決定阻攔孔子師徒。毫不知情的孔子一干人等行走在大路上卻遇到了官兵,本覺得這個年代戰亂頻仍,還是不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煩為好,于是他們選擇了偏僻的荒郊野外趕路。沒料想,如此一來他們卻被困在了幽谷之中。
他們無處可去,只能勉強找到了一間破舊的房屋暫住。幾天之后炊斷糧絕,情況十分危急。但孔子依舊氣定神閑,每天遵照以往的安排講頌詩書,甚至每天鼓弦作曲,絲毫沒有慌亂。孔子卻發現弟子們已經越來越沒有耐心了,他把弟子們召集到了一起。孔子嘆了一口氣,慢慢地說道:“沒想到我們今天的境地已經如此糟糕了,我們所推行的學說難道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嗎?為什么我們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子路說:“老師,我覺得可能是我們的學說在仁和智方面做得并不夠吧。”孔子搖了搖頭,對子路說:“仲由啊,你說的不對。世上的仁人和智人有許多,他們也并沒有都得到重用和信任。”子貢想了想說:“老師,我覺得可能是您的學說太過于宏大,所以對于那些君主來說理解過于困難,我覺得我們應該放低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孔子笑了:“子貢啊,就拿我們平時見的農人和工匠來說吧,有些農民他的播種技術很是高超,但是他有時候還是得不到好的收成。還有工藝精湛的工匠,卻還是滿足不了所有人的要求。不能說我們不應該迎合別人的要求,而是無法得到所有人的滿意,你的志向還是太短淺了。顏回,來說說你的看法吧。”
只見顏回向老師行了禮,緩緩說道:“老師之道,規模弘大,所以這亂世暫時無法容納。我覺得我們并不應該降低自己學說的標準。如果是因為我們的學說自身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錯誤;但如果是因為君王們無法理解我們的學說,就是他們的問題了。不被接受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不正體現了我們是君子之道、而非平常人之道嗎?”顏回一字一句擲地有聲,侍奉在旁的弟子們也感覺到了無窮的信念:是啊,我們又怎么能因為一時的窮困就改變我們自己的氣節和信念呢?孔子聽完之后也是非常高興,他和眾人開玩笑說:“如果顏回以后成為一個大富豪的話,我愿意做他的管家。”顏回忙說:“我可不敢當,老師。”眾人露出了微笑,對于面前的困境也覺得沒什么了。可就是意志如此堅定的顏回,竟然也曾受到懷疑,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斷糧多日,大家疲憊不堪。子貢想方設法借到了一點米,讓顏回去屋檐下煮熟,先為夫子充饑。可是沒一會,孔子看到子貢氣沖沖的走過來,坐到了一邊。孔子疑惑地問子貢:“這是怎么了?”子貢說:“老師您說顏回的品德高尚,可是我親眼看見顏回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吃了,這還算品格高尚嗎?”孔子一向信任顏回,并且多次當著眾多學生的面贊揚顏回,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顏回會做出這樣的事。但是子貢是親眼看到的,應該沒有說謊。思慮間,孔子想到了一個辦法。等顏回來到他的面前時,對他說:“剛才我夢見了我的先祖,我想先用飯食來祭奠祖先。”顏回連忙說:“不行呀。剛才我做飯的時候,屋檐上落下了一些灰塵,我撿這些灰塵的時候帶出了一些飯粒,我怕浪費就把它們吃掉了。這飯食再用來做祭品是不潔凈的,不合適。”孔子微微一笑,子貢恍然大悟,孔子感嘆道:“按理說眼見為實,但是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內心的話,內心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到底該相信哪個呢?了解一個人不是容易的事啊。”
仁不改節的意思是堅守仁的信念,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氣節、操守和信念,這是一種面對逆境考驗下的堅韌定力。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順境抑或逆境,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不容易的。所以,像顏回一樣始終踐行自己的信念是難得的。仁不改節的精神光耀后世,為歷代仁人志士所踐行,漸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重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