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門弟子的故事(三)
宰予使楚
?
馮文浩 房政偉 彭慶濤
?
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平日里孔子十分注重對學生們品行的培養。良好的品行是做一切事的基礎,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并不是說一定要舍棄富貴的生活,而是要“以義為先,以利在后”。
宰予,字子我,也稱宰我,是孔門十哲之一,他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言辭,孔子經常派遣他出使各國,下面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宰予出使楚國的過程中。
孔子在周游列國期間,路過楚國的地界,楚昭王聽說孔子來到了楚地,便邀請孔子在楚國做客,于是孔子先派遣了使者宰予前去拜見楚王。宰予來到楚國的宮殿,楚王親切的接見了他,楚王真切地向宰予詢問了孔子的情況,楚王說:“我對你的老師可是十分欽佩啊,他周游各國,敢于闡發自己的主張。為了表示我對夫子的敬佩,我要把這輛華麗的車子送給他,麻煩您代替他收下吧。”宰予恭敬的說:“大王,我想夫子是不會接受這個禮物的。”楚王疑惑地問:“這是為什么呢?”宰予說:“我實在無意冒犯大王,只是通過這輛華車來就事論事,請允許在下詳細地解釋。”楚王說:“先生請講。”
宰予思考了一會,慢慢地說:“從我侍奉夫子這么多年來看,夫子平日里的言語不離道義,行為不離仁義,崇尚高尚的品德。他平日的生活也是清廉樸素,勤勞儉樸。做官的話有自己的俸祿,卻也不在乎能積攢多少財物;如果官位不合適的話就會離去,沒有一點留戀的心意。自己不穿華麗昂貴的衣服,妻室也不穿絲帛的衣物,不在乎平日用的器物是否珍貴,就連平時乘坐的馬匹吃的也是普通的草料。如果夫子看到消磨人意志的畫面,聽到靡靡之音,都會選擇無視它們,因為這些事會影響夫子對于德行的修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夫子平時不喜歡娛心亂性的東西,也不喜歡華而不實的東西,所以說夫子是不會接受這輛華車的,還希望大王能夠理解。”楚王顯得有些生氣,心想這個孔丘到底是想要什么才能滿意呢?于是他問到宰予:“那你的夫子到底想怎么樣呢,要得到什么才可以滿意呢?”宰予笑著說:“大王啊,這件事很簡單啊。你看現在天下的局勢禮崩樂壞,人心不古,諸王侯忙著爭霸戰爭,天下混亂。曾經的仁義道德在現實利益面前變得一文不值,這樣下去這個社會是要變壞的啊。而夫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能重新興起道德禮義,讓天下人都能和諧相處。天下很少有這樣的明君啊,如果出現明君能夠施行夫子的理念的話,夫子就算每天徒步上朝,也樂此不疲,又怎么會故意謝絕您的好意呢?”楚王恍然大悟,高興地對宰予說:“通過這些天的接觸,加上我聽群臣的議論,我覺得你的才能是十分出眾的,我的大臣們沒有能比上你的。還有你對你老師的描述,我這才了解到他是一個德行如此深厚的人,相信他對于他弟子的教育也是十分成功的。”宰予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為自己和老師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宰予回到住處,向孔子稟告了這件事,孔子十分滿意,對自己的弟子們說:“你們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子貢說:“我覺得宰予還沒能完全說出夫子所具有的美德。夫子的美德論其高度的話足以到達天的高度,論其深度如同大海深不見底,而宰予只是陳述了一些夫子平時的事實而已啊,這太不夠了。”夫子說:“如果只是一味地稱贊的話,未免像無根之木太過虛浮了,也沒有人會相信的。人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誠實,使人信服,如果沒有事實的話人們又憑什么去相信呢?給我一些虛妄的夸贊倒還不如一些樸實的事實好。”子貢明白了老師的教誨,一旁的宰予也是連連點頭。
宰予的能力出眾,尤其在言辭方面超出自己其他的同門,甚至超過了能言善辯的子貢,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多虧了老師孔子鍥而不舍的教育。雖然老師經常批評他,但是他知道這是老師真心的關懷和愛護,于是他一直努力,最終成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
孔門的其他弟子也無不如此,例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曾子寧愿一直居住在簡陋的房屋里,過著自耕的生活也不接受豐厚的賞賜等等。孔子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為弟子們做著典范。他們不在乎外表的華麗,只相信內心的富足和充實。他們的志向不在于自己和家人,而是放眼于整個國家。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只會被無知的人嘲笑,真正的君子則是甘愿一死來為理想實現而奮斗奉獻的。
我們應該看到宰予在回答楚王時不卑不亢的語言藝術,他不僅彰顯了孔子出色的人格魅力,還間接的向楚王傳播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宰予值得我們向他學習。宰予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就如同晏子使楚、藺相如使秦一般不辱使命,展現了其智慧。后面孔子的話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虛浮的名聲或者夸獎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反而不如一件件真實的事來的正確。孔子也沒有輕易沉溺在別人的夸獎里面,他愿意通過一件一件實在的事情來踐行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