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門弟子的故事·曾子烹豬
郭兆東 ?賈靜歌 ?彭慶濤
?
曾子,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中的佼佼者,孔夫子曾多次對其贊譽有加。曾子和其他人不同,他積極踐行儒家“信義”的道德要求,從不泛泛而談,切實地以自身行動傳播自己的信條,在一舉一動之中影響著身邊的人。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曾子,看看他做了什么吧。
曾子有一個兒子調皮活潑,經常跟在他母親旁邊嬉戲玩耍。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上買點東西,可是孩子一聽說母親要出門,頓時想到沒人哄自己玩兒了,哭著喊著抱住母親的大腿,說什么也不讓母親離開他去趕集。母親有些著急,摸摸孩子的頭說:“乖,我去集市上有要緊的事辦,你暫且待在家里稍安勿躁,我很快就會回來的。”一番話說罷,曾子的兒子還是不想自己在家里等著,執意要跟母親一塊去,母親覺得帶著這么小的孩子去人來人往的集市不安全,卻又拗不過他。面對難纏的兒子,焦頭爛額之際的她沉思片刻后靈機一動,于是哄孩子說到:“兒子不要著急,安心在家里等我回來,你如果聽我的話,我回來后給你宰豬吃。”這招果然奏效,孩子雖然還是不情愿,但因為想到自己馬上能吃到香噴噴的豬肉,就老老實實地坐在家里不再要求去集市了。
過了一會兒曾子從外面回到家中,見兒子獨自在家中卻十分乖巧,不禁暗自奇怪起來,感覺如同太陽從西邊出來一樣,便問兒子是何緣故。孩子對曾子一笑,得意地說:“那當然咯!因為待會兒母親回來之后我就有豬肉可以吃了。”他邊說還邊抿嘴,似乎肉香已經飄到眼前似的。曾子聽了之后也捋須而笑,連連附和道:“好啊好啊,等你母親回來讓你大飽口福!”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夫人從集市上滿載而歸,氣喘吁吁的她一進門就趕緊在門前的石頭上坐下歇著了。曾子幫妻子把買來的東西運進門,然后又一樣樣地整理好。孩子在屋里瞧見母親回來之后欣喜異常,激動地蹦了起來,嘴里還嘟噥著“要吃肉啦,終于可以吃肉啦!”說著說著連哈喇子都不自覺地流了出來,然后自己跑到了豬圈那兒望著肥嘟嘟的豬開心。搬完東西之后,曾子就去柴房把刀磨了磨,然后就去捉住了家里養了許久的豬,按在案板上操起刀來要殺。曾夫人在門口看見之后,連忙進來阻止說:“這豬不是用來今天殺的,是過幾天祭祀的時候用的。”曾子詫異道:“可是孩子明明告訴我說你要今天給他烹豬肉吃啊,該不會是兒子撒謊吧。”曾夫人解釋道:“你又何必那么較真的,我是說過,但那不是哄孩子的話嘛。”
曾子開始嚴肅起來,起身耐心地對妻子說:“夫人,這就是你的不是了。雖然你只是開個玩笑而已,可有道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啊,你怎么能夠輕易地反悔呢!現在孩子還小,許多事還不懂得,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尚不成熟,我們大人的一舉一動就是他模仿的對象。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模范。你現在對孩子的許諾不兌現,孩子看在眼里,這豈不是教孩子騙人嗎?倘若因此孩子不再相信你,學會出爾反爾的惡習,這就有違教育的初衷了。殺豬事小,就算借也由我們大人去做,可誠信事大,一旦打破了就追悔莫及啊!你對孩子一向說話算話,怎么能因為一頭豬而改變呢?一頭豬的價值與誠信的價值,孰輕孰重,可要考慮清楚啊!”曾夫人聽了,覺得有道理,說:“多虧你開導我,我險些失信于孩子。”便不再阻攔,讓孩子如愿以償地吃上了香噴噴的豬肉。
曾夫人從廚房端出香味四溢的豬肉,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共進晚餐。吃過幾口之后,曾子問兒子道:“這肉可還美味可口?”孩子應聲答曰:“味道好極了!”曾子接著說:“你能品嘗到這份佳肴,要感謝你母親啊。不僅要感謝她的廚藝,更要感謝她的誠信。你母親許諾于你,未嘗失信,最終讓你吃到豬肉。這對做人實在是很重要啊。你是否也愿意像你母親這樣‘言必信,行必果’呢?”孩子連連點頭道:“放心吧爹爹,孩兒一定也做一個說話算話的男子漢,絕不會讓您失望的。”曾子和夫人相視而笑。曾子對妻子說:“一頭豬換來兒子的高尚品行,這是很劃算的事啊。也不枉我殺豬的行動了。用行為來闡明義理,遠比說教有效得多啊。”
曾子在一言一行中將他作為一名儒家信徒重誠信的品性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殺豬這件小事中,曾子不僅維護了妻子的誠信,還成功地實現了對孩子的教育,即言傳與身教并行,以自身作示范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想必那咀嚼著美味豬肉的孩子,會比被灌輸教條的孩子更為容易也更加深刻地領悟誠信的真諦。這樣開導孩子的方式,對當代教育也仍然有啟發作用,我們教育孩子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因為孩子對于身邊的環境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當代教育孩子的新思想,這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依然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