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緌蟹匡

??郭耀 ?郭云鵬 ?彭慶濤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修養來講有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等德目,其中“悌”是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并列,稱之為“為仁之本”。
《禮記》有云:“高子臯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凡人涕淚,必因悲聲而出。若血出,則不由聲也。今子皐悲而無聲,其涕亦出,如血之出,故云泣血。之所以說泣血三年,才有微笑,是因為凡人之情,有哀有樂,哀至則泣血,樂至則微笑。凡人大笑則露齒,微笑則不見齒。君子以高柴所為,凡人難可為之。凡人發聲始涕出,樂至為大笑。今高柴恒能如此,其他人不能,所以說能做到高柴那樣是很難的。
此中所述之人名為高柴,鄭人,字子皐,齊國人,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少孔子三十歲,身高不滿五尺。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反過禮節,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高柴擔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了孔子的稱贊、民眾的褒揚。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也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其孝悌風范在其當職期間也對當地人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其品行從成邑的故事中可窺一斑。
成邑這個地方有一對兄弟,哥哥從小對弟弟特別好,辛苦活總是替弟弟扛,珍貴的食物也都是先給弟弟吃。后來,因為意外兄長不幸去世,待到喪期,弟弟竟穿著一身平常衣物走在大街上,成邑人看到氣惱不已,紛紛指責他:“兄長生前對其如此之好,如今早逝,珍愛的弟弟連孝服都不愿為兄長穿上一天,實在不悌。”有人勸他:“你兄長生待你如此之好,如今去世,作為弟弟的你本應穿上喪服為他守孝。可是,為什么你卻不愿意穿?你哥哥如果地下有知,難道不會寒心嗎?你這是不悌啊。”那人聽了卻不以為然、一臉不屑地對勸說的人吼道:“穿不穿喪服關你何事。哥哥去世,我在心里默哀即可,為何一定要穿上喪服。而且我倆如今陰陽相隔,他走陰間橋,我走陽間路,互不相干,為何要讓我一個活人浪費時間與精力去為他穿孝服服喪。”成邑人聽后紛紛搖頭,離他而去,皆認為此人不可交。一個不孝不悌的人,他人與其相處又怎么可能會落得一個好下場,于是大家開始有意疏遠他,但那人卻仍舊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翌日,那人穿著喪服奔向墓地,在其兄墓前行了大禮。眾人皆驚:此子莫不是幡然醒悟,終于記起了他兄長的好,愿意為兄長穿孝服了?于是,便有人上前夸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呀!你終于愿意披上孝服了,不枉你哥哥生前對你的好了,你哥哥一定會很欣慰的。”那人卻瞅了瞅四周,低聲說道:“聽說咱們新來的長官是孔子的弟子高柴,早就聽說高柴十分重視孝悌。若是他得知我不愿為兄長穿喪服,我一定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其實,我服喪是很不情愿的。”眾人聞之,皆匆匆離他遠去,都為其兄感到不值。
穿孝服與新長官上任本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事情,如今卻被放在一起談論。并且一個人穿上喪服不是因為孝悌,而是因為一個新任長官,真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成邑當地人都說:“養蠶吐絲需要筐子,蟹殼像筐子卻和蠶筐沒有任何關系,吐絲也用不了蟹殼。蜂頭上有一個東西像帽子,蟬喙本來長在樹下,卻像是帽子下的絲,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又為何強加因果。哥哥死了竟是因為子皋而服喪。”當地人在感慨這人品德不端、表里不一的同時,也深深折服于高柴“重孝悌”的高尚品行,皆以其為榜樣,重孝悌、守禮節,以致一方歡樂。
高柴作為孔子弟子,深得孝悌的精髓,并且將教化與孝結合,能以平日之威望使人向善。正如論語所言:“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而教化本身的前提是:教化實施者具備育人的能力,其本人應以身作則。高柴一生為孝,以平日重孝形成的名望促使人向善,自有教化作用。“長兄如父”,喪兄的成邑人不愿為兄長著喪衣,但又因高柴改變。無論是因為高柴的身份,還是因為他以身作則的品質,都足以知曉高柴的為人是重禮、重孝、重悌的。他以孝悌為本的思想自然一直深深影響他治理的民眾。
高柴能夠將負責的區域治理妥當也是有其原因。《論語·學而》中有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正所謂,孝者,敬父母也;悌者,善兄弟姐妹也。欲要以仁立身,必要先懂得孝悌之理,父母和兄弟姐妹是至尊至親,若不為尊、不為敬、不為善,還何以談仁。高柴正是因為集孝悌于一身,才能做到了“善為吏”。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悌的觀念應當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泱泱中華儒風長存,孝悌不僅是修德為學的重要部分,更是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