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孔氏族譜手卷

郭云鵬??孟繼新
?
家譜,又被稱作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來記載一個家族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我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連年戰(zhàn)亂,社會動蕩不安,故傳世的族譜可謂是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而傳于今天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時期所纂修的,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正是珍藏于孔府內(nèi)的的孔氏家譜。
孔子去世后,其子孫枝蔓繁衍,孔氏也成為中華民族中一大望族,戶派眾多。居地不同,既有許多世居曲阜及附近各縣者,也有遷居外地者。雖派分南北,卻同出一源,又鑒于漢末之亂的慘痛教訓,孔氏族人深感“收族于譜”之必要。孔子家譜不僅僅是孔氏私家的譜牒,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族譜,兩千多年來譜系不亂,堪稱世界私譜之最。
但要說起孔子家譜,首先應(yīng)該談及的是宋代的《孔氏族譜手卷》。從時間上看,整個手卷,經(jīng)歷了自北宋至南宋189年的歷史。這本宋人墨跡手卷,長1103.5厘米,寬33.5厘米,系孔府舊存,原件殘損斷裂為數(shù)片,后又經(jīng)修復(fù)裝裱為長卷。卷中可見孔子十六世孫至四十九世孫的譜系、名字。可以說,《孔氏族譜手卷》就是宋代尊孔崇儒的見證,卷中既有皇帝、也有權(quán)臣爭先恐后地在這本手卷中頒旨留墨,或題序于前,或續(xù)跋于尾:極贊孔子之圣德;美言圣裔之俊秀;強調(diào)家承之重要。
一本孔氏族譜上能匯集如此眾多的宋代君臣、名人碩儒,這真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這除了表明這本《孔氏族譜手卷》的珍貴外,同時還充分顯示了孔氏家族在當時的顯赫地位。然而孔氏家族之所以對宋代君臣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說到底,還是當時尊孔崇儒的政策所造成的。
早在宋初,太祖趙匡胤為彰儒術(shù),就對孔氏后人優(yōu)禮有加。《宋史·儒林傳》說:“素王之道,百代所崇。”并對當時孔子四十四代嫡孫孔宜說:“傳祚襲封,抑存典則。文宣王四十四代孫,司農(nóng)寺丞宜,服勤素業(yè),砥礪廉隅,亟歷官聯(lián),洽聞?wù)儭Jト酥螅赖虏凰ァY碌浅瘋悾怨馊咫?/span>。”命擢孔宜為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不久,任密州通判,后遷殿中丞。
到了真宗時,尊孔的規(guī)格又上了一個層次。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備禮謁文宣王廟。內(nèi)外設(shè)黃摩杖,孔氏家屬并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獻禮。又幸叔梁紇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紇、顏氏。初有司定儀肅輯,帝特展拜,以表嚴師崇儒之意,親自贊,刻石廟中。幸孔林,以樹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設(shè)奠再拜。詔追謚曰:玄圣文宣王。祝文進署,祭以太牢,修飾祠宇,給便近十戶奉塋廟。仍追叔梁紇為齊國公、顏氏魯國太夫人,伯魚母亓官氏鄆國夫人。
正是在宋代,孔子后裔的封號達到了頂點,被封為“衍圣公”。這個封號,除在元祐元年一度改“奉圣公”外,一直到清末,始終保持不變,前后持續(xù)了800多年。
那么就讓我們走近卷中的角色,了解一下這群宋代的君臣們。
卷中出現(xiàn)的第一道圣旨,是宋仁宗賜御史中丞孔道輔的。孔道輔,出生于詩禮世家,自幼聰敏好學,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孫。宋真宗趙恒曾到曲阜祭拜孔子,孔道輔被特許與孔氏宗屬一起陪祀,特恩賜同學究出身。四年后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道輔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yōu)人以文宣王為戲,道輔怒懇,契丹賠罪,后不敢侮慢漢使。宋真宗乾興元年,遷道輔為太常博士,正逢章獻太后臨朝聽政,受命之日,即疏請?zhí)髿w政于皇帝。仁宗明道二年,道輔移知應(yīng)天府,兼南京留守,開倉賑濟,然后上奏。十一月入朝任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因廢皇后事與宰相相爭,再出知泰州,遷徐州。景祐二年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于鄒縣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建孟子廟于墓之西南。當時有人獻詩百篇,執(zhí)政者請任其為龍圖閣直學士,皇帝說:“此百首詩不如孔道輔一言。”進孔道輔為龍圖閣直學士,遷給事中。至寶元年再為御史中丞。
孔道輔性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范仲淹稱其“方正名,天下所共知,昨當攖鱗之際,事在不測,觀其容止愈端重,顏色不沮喪,附中臣之對,答丞相之語,應(yīng)若宿構(gòu),言有條理,此過于前所聞矣。”(《闕里志》卷二十四)但被權(quán)貴們所恨,不久被宰相長士遜所陷,出知鄆州,行至韋城而卒。皇祐二年,仁宗追思孔道輔忠直,特贈尚書工部侍郎,累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明初,受祀于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卷中出現(xiàn)的第二道圣旨是宋神宗賜工部尚書孔宗乾的。
孔宗乾是孔氏族人,時任工部尚書。大概此人確系政績卓著,因此才得到神宗的這道充滿激情的圣旨,圣旨說:“尚書亦為朕之喉舌耳,斟酌元氣,運乎四時,尚書奉王命敕政四海耳。孔宗乾文謨武烈,克逆眾宜,恪職勤躬……”把孔宗乾美美地夸獎了一番。孔宗乾受到褒獎,不僅是他本人的榮耀,也是整個孔族的榮耀,因此,作為孔氏族人最光彩的一頁被載入這本《孔氏族譜手卷》中。
手卷之中還有一些著名人物的留墨題記。卷首題序數(shù)篇,有端明殿學士竇儀、梅溪王十朋、蘇老泉、范純?nèi)?/span>、鄱陽洪邁、西山蔡元口、了翁(陳瑾)等人的序言;卷尾有文殿學士兼知樞密院潁川陳康伯、橫蒲居士(張九成)等人的題跋。除以上所列圣旨、題序以外,卷首還有半身畫像一幀,疑為孔道輔像。查卷后題“孔氏族譜”一文,知此譜為工部尚書孔宗乾與其堂孫國子監(jiān)祭酒孔自能修撰。
孔子家譜不僅是孔氏宗族血脈的憑證,也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素材,對于我們今天建設(shè)現(xiàn)代良好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積極的借鑒意義。偉人中山先生曾經(jīng)說:“中國人民說王道是順乎自然,換一句話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家譜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千枝一本、萬水同源的象征,更彰顯著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