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門神

王新瑩?韓振?孟繼新
?
門神,顧名思義即為“護門之神”,是我國民間最受信仰的神祇之一,其種類之多、歷史之久、流傳之廣,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門神分文武兩類,其意義各有不同。武門神一般成對張貼:一幅人面向左,白面長須,眉目清細,背插帥字旗,戴貂蟬籠巾、紅纓、著紅色團領袍,配獸吞口鎧甲,玉帶佩劍,手捧托盤,內置銅爵、梁冠,喻意加官進爵,身后立士兵一員;一幅人面向右,紅臉長須,張眉睜目,背插將字旗,戴盔帽,插藍纓,著團領藍袍,配獸吞口鎧甲,玉帶佩劍,身后立士兵一員。文門神也是成對張貼:文門神頭戴烏紗帽,白面長須,身穿團領紅袍,地為如意云紋,中間為鶴補,佩玉帶綬。左手斜抱笏板,右手托盤。盤內置一臥鹿者,名為“加官進祿”;置桃者,名為“加官進壽”;身旁帶一童子者,名為“帶子上朝”;有一童子抱瓶,瓶內插三戟,名為“平升三級”;有大小童子數人,名為“子孫滿堂”;有的帶一童子提玉磬,磬上刻一“吉”,名為“吉慶有余”;有的童子提戟前行,名為“太師少保”。文門神多貼在內宅房門,或里門、偏門上。以上這些對滿足人們的擇吉心理,制造祥和的節日氣氛,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先秦時的《禮記》中,就有禮門神的記載,但此時的門神尚無具體物象所指,以后才逐漸形象化,出現了“桃人”兩位捉鬼的門神。后來,門神多繪兩位神將,一曰神荼,白臉、喜相;一曰郁壘,紅臉、怒相。漢代以后,門神形象趨于龐雜。
到了唐代出現了兩位著名武將門神,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瓊和尉遲恭。二人為唐代著名武將,幫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的開國功勛。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歷代神仙通鑒》講,唐太宗身體不豫,夜夢惡鬼,“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太宗懼之,以告群臣。大將秦瓊與尉遲恭請求夜晚戎裝守衛宮門兩旁,當夜果然無事。太宗大喜,但念其勞,命畫工繪二人介胄執革、怒目發威之像,懸于宮門兩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襲,遂為門神。
宋代以后門神增多,并且各地的門神也不一樣,陜西以孫臏、龐涓為門神,河北以馬超、馬岱、薛仁貴為門神,河南以趙云、馬超為門神。此外,還有以蕭何、韓信、穆桂英、趙公明為門神的。
在過去,孔府每年過春節時,都要在各門上張貼門神、春聯。孔府門神,別具特色,與民間不同的是,孔府有自刻的印版,屆時有專門的戶人進行印制并張貼。現在,孔府里依然還保存著印制門神的明代印版。
孔府中、東、西院有五百余門,主要的大門上,有特制的木框,屆時將貼好的門神,直接掛上即可;一些偏門小房,則直接貼到門板上。孔府貼門神,有一個特點,每當在貼門神畫時,舊門神不揭掉,每年將新門神復蓋于舊門神上面,年深日久,疊壓重重。1956年經故宮博物院揭裱,經考證得知上層是清代的,最底層是明代的,皆裝裱成冊頁,盛二盒內。大盒門神比較完整,共72頁,其中武門神縱96厘米,橫55.5厘米;小盒門神是殘損不全的門神,計裝成10頁。
孔府年前不單單張貼門神和對聯,另外還有一個繁瑣復雜的過程。一進入臘月就要開始準備起過年用的物品。過年用品多由戶人送進府中,如“花戶”籌辦府中用的紙花、絹花、蠟花、絨花;“牛戶”負責籌辦祭孔用的全黑色的公牛,交“屠宰戶”負責宰殺;“豬戶”“羊戶”“木柴戶”“豆芽戶”“掃帚戶”等,各自按慣例籌辦自己負責供應的東西,若有增減,事先會有通知。各戶將物品按時送交孔府后,由府內執事驗收,或入庫,或交有關戶人及作坊制作。年三十這天,是貼門神、對聯,擺放各神靈牌位的時候。孔府的各院的大小門、房屋的里外門,都要換新門神、新對聯,甚至包括府外的車欄、馬號、東場、西倉等。
孔府門神原來都是手繪的,明朝時,已改成木刻印板版印制,這就是“木刻版畫”。在中國,木刻版畫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宋、元時,已到了一個比較普及的程度,明代,木刻版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采用了套色彩印技術。各地的木刻版畫,更是以其樸素的形式,濃厚的地方特色,通俗的題材內容,反映著當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社會的風俗民情,從而深受群眾的歡迎。但是明代的印版,保存到現在的卻為數不多。像孔府保存至今的明代門神印版,確實為這一時期發達的印刷業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進入清代,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清代統治者采取了各種措施,恢復生產和正常的社會秩序,各版畫生產地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和銷售,以應風俗之需。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生活逐步好轉,業余生活慢慢地豐富起來,安居樂業、發家致富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除大量生產的門神、紙馬以外,各地還適應當時的形勢,創作了不少有新意的年畫。
孔府門神的印制過程較為復雜。在印制完墨線后,還要套印彩色,而且細部還要人工敷色,使之更具質感,整個過程工藝精致,線條遒勁流暢,色彩艷麗濃重,對比強烈。人物細膩傳神,衣飾富有質感,這種門神叫做細門神。不進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門神。門神印制完后,再沿外輪廓剪下形象,然后貼到滿糊大紅紙的木框上。
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于千家萬戶的大門之上,抖盡了威風,歷二千余年,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