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衍圣公畫像舉隅

魏欣恬 李金鵬 孟繼新
?
有清一代,衍圣公眾多,限于篇幅,現取清初和清末二例言之。
孔胤植是清代的第一位衍圣公。實際上,孔胤植這位衍圣公歷經了兩個朝代,他在明代末年襲封為衍圣公,清代初年逝世。孔府內保存了他的三幅畫像。
孔胤植云身像。紙本,縱65.5厘米,橫42.5厘米。畫中,孔胤植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藍袍,胸前的補紋是仙鶴圖案,這是文官一品服色。畫幅左上方,豎題小楷一行“六十五代祖諱胤植”。顯然這幅畫像是繪制于明代。
孔胤植小像。絹本,縱101.5厘米,橫52.5厘米。畫中,孔胤植站立,頭戴七梁冠,身穿藍色交領大袖長袍。畫幅左上方,豎題小楷一行“六十五代祖諱胤植小像”。這幅畫像也是繪制于明代。
孔胤植行樂圖。絹本,縱150厘米,橫54厘米。此圖是繪于山巒之中,孔胤植頭戴飄飄巾,身穿寬袖袍衫,身后有童子一人侍奉。他的右邊有兩株參天古松,布滿畫幅的上部;他的左邊有瀑布流水;下有巒石、雜樹、溪流。整幅畫面呈現了一種空谷幽靜的恬淡氣息。
孔胤植,字懋甲,號對寰。后世為避清帝胤禛的“胤”字,改稱孔衍植,孔子六十五代孫,襲封衍圣公。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十四日生,天啟元年(1621年)襲封衍圣公,清順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十五日卒,終年五十六歲。
到了清代,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統治集團,為擴大和鞏固清朝的統治,則要利用孔子偶像,標榜“尊儒崇道”,優待“圣裔”的手段,以緩和漢族地主和士大夫對他的敵視態度。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軍定山東。初一日,孔胤植就上了一道《初進表文》,明確表示向清朝統治者靠攏。十月初二日,攝政王多爾袞就根據山東巡撫方大猷的奏請和吏部的題復,頒發令旨,仍封孔胤植為衍圣公,以明朝舊例優待孔氏后裔,并特別指出:“先圣孔子為萬世道統之宗。本朝開國之初,一代綱常培植于此,禮應敕官崇祀,復衍圣公并四氏學博等之封,可卜國脈靈長,人文蔚起。”(《孔府檔案》○○七九之三)
為了答謝清廷的隆恩,衍圣公孔胤植于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到達北京謝恩。清帝福臨派官員迎勞,賜宴于禮部,命禮部孫之獬侍宴,賜給孔胤植治銀印,陛見班列內閣大臣之上。同時賜給位于京都太仆寺街的宅邸一座,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在全國剃發,孔胤植召集府屬官員,廟佃戶人,恭設香案,宣讀圣諭,各具剃頭。儀式后,又上了一道《剃頭奏折》,向清廷匯報。同年九月,孔胤植向清廷上《進溻河莊地疏》,溻河莊地是孔府在北京城南的武清縣溻河購買的私有田產。李自成農民軍占領北京后被佃戶乘機收去,后來又被清官府圈占。時至今日,孔胤植干脆獻給朝廷。
順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孔胤植病逝,享年五十六歲,皇帝派遣山東布政使致祭,命工部造墳,從優給予撫恤,葬于孔子墓北。
孔令貽乃清朝末代衍圣公。他也是身跨兩個時代,他出生時,滿清已經風雨飄搖;他逝世時,帝制已經終結多年。
孔令貽衣冠像。紙本,縱201厘米,橫95厘米。畫中,孔令貽端坐于虎皮圈椅上,頭戴紅頂暖帽,肩披絳色披領。內穿藍地五彩五爪云龍袍,外罩絳色冬裝。項掛朝珠,右手內握手拈朝珠,左手扶于膝上,足穿白底青緞朝靴。
孔令貽,字谷孫,號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生,光緒三年(1877年)襲封衍圣公,民國八年(1919年)十一月八日卒,終年四十八歲。
光緒十四年(1888年),年滿十六歲的孔令貽首次入覲,蒙德宗載湉召見,賞賜“福”“壽”各一張,及《四庫全書總目》《朱子全書》并頒“斯文在茲”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月,孔令貽同其母彭氏入朝謝恩,蒙賜宴,設席于禮部,并賞賜筆、墨、紙張以及袍褂衣料等。
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旬萬壽”,為了祝壽,慈禧太后準備舉行盛大慶典。遠在山東曲阜的圣人后裔,對慈禧太后的祝壽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為了給太后祝壽,衍圣公孔令貽、母親彭太夫人、夫人孫氏,便老早的提前動身,趕往北京。蒙特恩賜住寧壽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朝夕燕見,儼如家人。還特別恩準彭氏及孫氏每日早晚膳后站在慈禧一旁,侍奉寫字觀光,說些閑話。此次進京恭賀陛辭回里,賞賚優渥,孔令貽蒙“賞戴雙眼花翎”,特賞給彭氏、孫氏太后親書的大“壽”字各一幅。
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國承修的津浦鐵路南段修到曲阜一帶,計劃在孔林西部經過。孔令貽認為有礙“圣脈”“震動圣墓”,親赴省城,讓山東巡撫與外國人交涉。結果使鐵路改道兗州。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認為“孔子至圣,德配天地,萬世師表,允宜升為大祀,以昭隆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皇帝載湉命孔令貽稽查山東全省學務,先后到濟南、泰安、兗州、濟寧及萊州、膠州、登州、青州等察,“周歷各郡縣,召集生徒,誨以明人倫、崇正學,期有合于立人達人之旨。”(《孔府檔案》九○○六)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發生了一起孔氏族長孔傳溶與衍圣公孔令貽相互攻訐的事情,驚動朝野。事件的起因,首先是孔氏族長孔傳溶到山東巡撫衙門控告衍圣公孔令貽,以孔令貽“違例虐族,玷祖辱國”等名,狀告了他十大罪狀。而孔令貽對孔傳溶上述指控,逐一進行了辯駁,并說:夫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舉動之間,昭昭在人耳目,固不能諱,亦不必諱。然而無因而言者公也,有挾而控者私也。”(《孔府檔案》三五九九之三)
孔令貽活到了民國初年。1919年7月,孔令貽岳父陶式鋆病逝,孔令貽匆匆到京吊唁。第二天,忽生背疽,醫治無效,逝世于北京。孔令貽安葬于孔林內孔子墓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