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畫卷:三圣圖

田豪強 陳可 孟繼新
?
《三圣圖》是以孔子、顏回、曾參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兩千多年來,歷代帝王出于維護封建大一統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學,對孔子及弟子屢加謚封褒揚。孔子被封為至圣,顏回被封為復圣,曾參被封為宗圣。
在圖中,作者把孔子繪于畫幅之中央,且比右邊的顏回、左邊的曾參,更高大、更突出,主次人物清晰明了。同樣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是一個充滿睿智神情的形象,他緘默、謙遜、廣闊、深沉。而在顏回的身上,集中體現出了他那聰慧、好學、尊師、安貧樂道、順從自然的性格。在曾參身上,則較好地突出了他謹慎、沉靜、忠誠的品德。
《三圣圖》的襯景,是一株蒼茂古樸的松樹。樹干從畫之右側伸進畫面,蒼茂的松樹枝葉,如華蓋般布滿畫之頂部。孔子對松柏的性格特別贊賞,并借此以言志:“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人要在艱難困苦的時候,才能考驗出自己的氣節來。然而,立志不是說空話,關鍵在于守志,要像松柏一樣欺雪凌霜,傲然挺立,以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經受住嚴寒的考驗。這就是《三圣圖》中以松樹作襯景的真正意義。
《三圣圖》中主要人物是孔子。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受到了普遍尊崇,歷代統治者根據孔子行為事跡,參照《謚法》等,給予孔子許多封號、謚號。統治者還常常出于自己的觀念,對孔子的封號、謚號經常變動,但孔子真正的封謚號是從西漢開始的,先后被封過“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先圣尼父”“先圣”“宣父”“太師”“隆道公”“文宣王”,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趙恒加稱孔子為“玄圣文宣王”后,開始稱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稱“至圣文宣王”。
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帝海山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世宗朱厚熜尊孔子為“至圣先師”。清順治二年(1645年),世宗福臨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復稱“至圣先師”。民國年間,政府派員祭祀孔子時,祭文中仍稱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
“至圣”二字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三圣圖》中,居孔子右邊者是顏回。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顏回為人聰慧好學,內向沉靜,嚴謹勤奮。以德行修養著稱。孔子曾對弟子做過基本估價,顏回被列在德行類的第一位。他努力實踐孔子倡導的仁禮統一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贊許:“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顏回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何種境遇,都能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地持“道”樂“道”。后宋儒稱此為“孔顏樂處”。
顏回有崇高的志向,曾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但又不愿自我夸耀。他說:“愿無伐善,無施勞。”對于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品德,孔子以及后儒都贊揚不已。如《易·系辭下》云:“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和,知之未嘗復行也。”他與孔子之間師生情誼常為后世傳頌。他十分崇敬孔子思想,贊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尊師如父,緊緊追隨孔子,一生未仕。
顏回對后世影響很大,以至后人將其與師并稱“孔顏”,尤成為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典型人物。漢代祭祀孔子時即祭祀顏回。唐貞觀二年(628年)尊之為“先師”。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兗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為“兗國公”。元至順元年(1330年)加封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為“復圣”。除作為“四配”之一,從祀孔子廟之外,還有專建的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復圣廟,用來祭祀顏回。
《三圣圖》中,居孔子左邊者是曾參。
曾參為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參為人質魯,卻勤奮好學,卓有成就。《韓詩外傳》載,他曾在莒國為吏,“得粟三秉”,賴以養親樂道。父母死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一生主要致力于學道修身,收徒講學,成為著名儒學大師。曾參把儒家的最高品格“仁”的實現作為自己至上的追求、忠誠的責任、人生的境界。
曾參的品德還突出表現在“孝”行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他信奉“慎終,追遠,民德厚矣”。提倡“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相傳他為思、孟學派的鼻祖,在孔子以后的儒學傳承上有重要地位。
從西漢起,曾參在歷史上即有很大影響。南宋朱熹認為《大學》為曾子及其門人所作。汪晫取大小戴禮記等,輯為《曾子全書》,凡十二篇。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贈“曾參為太子少保”,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郕侯”,政和元年(1111年)改“武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郕國公”。元至順元年(1330年)追封為“郕國宗圣公”。明世宗改稱“宗圣”。配享于孔子廟,主祀于宗圣廟(曾廟),為“四配”之一。
很顯然,《三圣圖》是一幅崇儒之作。作者應當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忠實踐行者。畫中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顏回、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儒家學派的偉大旗手。更為奇絕的是,作者不惜耗費精力,在圖中三位人物的衣服上滿書小楷,文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在藝術上,達到了書畫和諧統一;在思想上,得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