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子祈嗣習俗匯編?上

作者:孟繼新 張博 曹帥 ?來源:彭門創(chuàng)作室
傳統(tǒng)觀念,不孝以“無后為大”,故以早立子為榮。舊時人們對懷孕過程沒有科學的認知,常常認為懷孕有著超自然的力量,故婚后懷孕較遲往往即行“祈子”。以山東等地民間為例,祈子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押子、舍飯、拴娃娃等。
押子,一般是在有神廟的山林里的柏樹枝上放一塊石頭,這是因為“柏枝”的諧音為“百子”,以祈得懷孕生子。
據(jù)說,舊時“泰山前后的斗母宮、靈巖寺周圍的柏樹上,常常見到上面押著許多小石頭,每逢廟會日,祈子者選擇一棵大柏樹,燒紙禮拜,把小石蛋放到枝杈上,禮儀即告完成。有的有后來者在先前的石頭上再放小石塊,如此疊加三層四層,呈寶塔形。”其他各地有神廟的地方,也大抵如此。
曲阜人往往去孔子出生地尼山向山神求子,希望得子聰明、成大器。此外,當?shù)剡€有一種祈子的習俗,即春節(jié)時,待兒子五更時分出去拜年之際,老太太悄悄尾隨到自家的大門外,在黑影里摸塊石頭帶回來,藏在兒媳婦的床沿下,據(jù)說這樣可以代兒求子。
類似押子的還有吃柏子和槐子,這也是在寺廟里的古樹下進行的。每逢廟會或年節(jié)時,祈子者到古柏或古槐下進行禱告,摘采柏子或槐子食之,認為這樣即能懷孕有子。
舍飯即施舍粥飯予人,是祈子的又一種形式。過去不孕的人認為自家的陰功不夠,所以乏嗣,便在每年冬天施舍粥飯以積陰德,求得天賜福子。舍飯一般在臘八日進行,通常是平日做飯時,每天留下一點米,攢到這一天,做成稀粥施舍給貧困之人。有的只是一種儀式,用少量稀粥,里面放上棗、栗子等,分送給少數(shù)幾個人,表示一下舍飯的意思。
舍飯的具體形式是,臘月八日早上,取出平日積攢下的米做成稀飯,祈子的婦女一邊燒飯一邊念道:“為兒省下一把米,為兒省下一把面,留到臘八去舍飯。”飯做好后,抬到街上去施舍。
拴娃娃,又稱拴喜、拴孩、叩兒、抱孩子,是祈子最普遍采用的形式,舊時中原一帶各地都很流行。拴娃娃大都選擇在娘娘廟(奶奶廟)、張仙廟之類的地方舉行,參拜的無非是送子觀音、送生娘娘和張仙送子等神祗,這與當?shù)氐拿耖g信仰不無關系。
送子觀音即碧霞元君,發(fā)源之地為泰山,屬道家文化。送生娘娘是碧霞元君的從屬,陪坐于泰山行宮碧霞元君之旁,有一木刻上寫:“我本一片婆心送這個孩兒給你,爾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陰騭與他”。送生娘娘也有一個屬下俗稱“送生哥哥”,是個男人的形象,肩上背有一布兜,兜里裝有泥娃娃,他的使命是聽娘娘的指令,負責向祈禱人送孩子。從前我國各地建有許多娘娘廟,廟內(nèi)的供桌上,擺放有數(shù)十個男性泥娃娃,或坐或爬,露著“小雞兒”。拴娃娃者在女性長輩的陪伴下,在廟里交上喜錢,然后磕頭焚香,禱告祈求后,便可從泥娃娃中挑選一個,拿紅繩往其脖子上一套,這便認為是把娃娃拴來了。如果生了孩子,要再去廟里上供還愿。
舊時,泰山王母池的拴娃娃儀式由廟中道士主持。祈子者在神案上挑選一個泥娃娃,雙手授于道士,道士代為祈禱,然后將系有銅錢的紅線套在該泥娃娃脖子上,手持娃娃用銅錢碰敲神像前的銅罄,然后為將來出生的孩子命名。祈子者回家將娃娃藏在臥室某處,人們相信這便可以得子。
張仙是我國民間有一送子人神,傳說他既能送子,亦能佑子,從前多地立有張仙廟,而人們家中多懸掛其像。據(jù)遼寧《義縣志》記載,民間張仙送子的畫像分為站立、安坐兩種樣式:“某婦生子彌月后,則由某婦母家購張仙站像,贈之使供,取其宜子。該子成室后,則張仙換用坐像,表示宜子有功。”
我國許多地方,如果年輕的婦女結(jié)婚二三年內(nèi)還沒有懷孕,就要考慮祈子了。祈子局部地域有固定的日子,各地因風俗不同而時間不一。在山東臨清,祈子之日,大都到娘娘廟跪乞送生奶奶,將看中的泥娃娃用事先準備好的紅線拴住,口中念念有詞道:“有福的小子跟娘來,沒福的小子坐廟臺,姑家姥家都不去,跟著親娘回家來。”然后,用紅布把泥娃娃包起,抱回家放在炕頭上的窗窩里,一日三餐供奉。倘若來年還是沒有孕況,則再次祈子。如果有孕,特別是生了男丁,要攜帶豐厚的禮品來娘娘廟還愿。
山東膠縣一帶拴娃娃日期是正月十五日,祈子后的第二天由廟里的主持把泥娃娃送到祈子者家里,放置于床頭墻上先期挖好的洞里,也是一日三餐供奉。懷孕生了孩子后,就直接把泥娃娃砌到墻里,寓意孩子永久性留在家里。
山東滕縣一帶有到尼姑庵與尼姑結(jié)干親的祈子風俗。不孕婦女到尼姑庵說明來意,獻上彩禮后,就以姐妹相稱。尼姑用紅繩拴一泥娃娃,并給起一個乳名,授于祈子者揣在懷里,如同嬰兒般懷抱著一路呼喊乳名回到家里,安放于床上。此后,夜夜守護直到懷孕生子。所生的孩子,日后要喊尼姑干娘。
舊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思想影響巨大,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觀念根深蒂固,從而促使民間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的習俗。除山東外,南方有些地域,有正月十五以竹杖、木棍抽打新娶的媳婦以求得孕謂之“拍喜”的風俗,此遺俗較為獨特。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述了福建閩侯縣“拍喜”的習俗:“閩侯西門外某鄉(xiāng),風俗鄙陋。其最足以令人噴飯者,則為鄉(xiāng)民娶婦,至次年正月十五,親鄰持竹杖覓新婦打之,謂之‘拍喜’。隨拍隨問曰:‘新娘有喜未?’應曰:‘有’。則挾竹再往他家。設畏羞或倔強不答,則連打連問以逼之,必使答應而后已。婦呼號痛苦,至于身無完膚不恤也。設若未孕,次年如舊,直至有孕生子后才能擺脫這種厄運。”
有民俗專家指出:“‘拍喜’用竹杖的原因有三:一是‘竹子’與‘祝子’諧音,取其祝殖得孕的寓意。二是與古代神話竹中藏兒、得兒傳說有關。古代夷狄中的夜郎國竹王,傳說就是從竹子中出世的。據(jù)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于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竹中存子、竹能傳子。竹杖之用,是以聲音、觸摸為媒介,以巫術(shù)為信仰,追求感而生子的‘得喜’效果。三是竹子可以避邪。
我國古人的自然觀認為,月亮是女性的保護神,其自身圓缺的變化,被看作一個不斷生育的過程。而正月十五這天晚上,是一年中的首次月圓,被稱作“太陰”,滿月的天象又當作“團圓”,便具有了祈孕的象征。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拍喜”,隱含著祈月感孕的文化元素。
舊時,江蘇泰興地區(qū)也曾經(jīng)流行一種“棒打求子”的陋俗,與閩侯的“拍喜”十分相似。每到正月十五,村里如果有媳婦婚后兩年還沒有懷孕,該媳婦就要做好挨打的準備了。這天一大早,村里的一些無聊小青年會手持棍棒闖入不孕者家中,把不孕媳婦強行拖至村子里某個諸如馬廄、糞坑等污穢之處,用掃帚、竹條、木棍拍打,趕著不孕媳婦奔跑。求饒是不起作用的,一陣下來身上已是傷痕累累。此時,丈夫只能遠遠觀望,不能向前阻止。直到眼看媳婦難以支撐,做丈夫的才笑臉向前勸阻,并掏出香煙、糖果之類散給眾人。如果來年還是不孕,再次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為何做丈夫的樂意看著自己的媳婦挨打而無動于衷呢?這與“棒打出孝子”的信條被曲解附會為“棒打出小子”有關,挨了一頓棒打,來年能生出胖小子,做丈夫的認為:值得。而棒打的地點為何選擇在污穢的糞坑?這則與民間紫姑神的信仰有關。
紫姑又稱“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是古代傳說中的廁神。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五說:“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以廁間或豬欄邊迎之。”又有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引《顯異錄》:“唐紫姑神,萊陽人也。姓何氏,名媚,字器卿(他書皆作麗卿),自幼讀書辨利。唐垂拱三年(687年),壽陽刺史李景納為妾,妻妬殺之于廁,時正月十五日也。”由此,便引發(fā)出民間在正月十五婦女迎紫姑神的習俗,而迎神的地點是在廁所里或糞坑旁。這種活動所寄心愿中常常就有“得子”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