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庠序之教”:我國古代學校概況

作者:孫永選 吳兆靈 顏保華 ???來源:彭門創作室
?
我國文字發明較早,故而古代的學校也較為發達。《孟子·滕文公上》載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禮記·學記》所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大致反映出西周時期的學校分布狀況。
家有塾。理論上是指同一里(二十五家為里)應有一所學校,因規模較小,稱之為“塾”。有自發的私人屬性,沒有官辦色彩,這便是“私塾”的由來。由于統治者歷來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塾”的興辦伴隨著我國漫長的歷史,與官學相輔相成,并駕齊驅,數千年延綿不衰,直至清末民初。
早期歷史上最為著名私塾先生,首推孔子,他弟子眾多,所創的儒家學派曾受獨尊,影響巨大。可見,春秋時代之塾已經不局限于“家有塾”范圍。另外,同時期辦“塾”的還有墨子、荀子等等,他們在我國文化史上,留下了色彩斑斕的篇章。在此后的歷史進程中,家塾、村塾、族塾層出不窮,星羅棋布。
黨有庠。五百家為一黨,他們的學校稱之為“庠”,規模要比塾大,相當于后世的“鄉學”,也屬于私辦性質。
術有序。術與“遂”同,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他們的學校稱之為“序”,相當于后世的“縣學”,屬地方官辦性質。
國有學。周天子的宗主國的學校稱之為“辟雍”,諸侯國無論大小,學校稱之為“泮宮”,他們都是專門培養貴族子弟的地方。其中齊國的泮宮最為著名,后世有“稷下學宮”之稱,“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這一完整的教育體系,網絡了方方面面,為后世教育體系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在什么年齡段入學呢?《大戴禮記·保傅》載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又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禮記·王制》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白虎通》載:“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尚書》載:“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限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
以此看來,古代入小學的年齡一般在八歲左右,特殊時期的特殊人物十三歲才入小學,二十歲入大學,大有因材施教的意味。
古代小學,原本是對兒童、少年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后來“小學”內涵發生了變化。如魏晉之后,音韻學納入了“小學”范疇;唐代以后,又把訓詁學也納入了“小學”范疇, “小學”逐漸成為一門專術學科。
古代學校除了教人讀書識字外,還有一個重要教育目的,就是教人“明人倫”。漢代由于“獨尊儒術”,學校的全民教育得到很大發展。此時依然沿襲官學與私學兩種,但特別重視官學,置“太學”。“自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創太學設置博士弟子,至漢成帝時弟子增至數千人,質帝時增至數萬人”。
隋唐已降,開創了科舉制度,官辦與民辦學校更是有了飛躍,“書院”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有官辦亦有民辦。當然,這些與學童沒有直接關系,但有此濃郁的讀書氛圍,對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自此,書院、州學、府學、縣學、鄉學、私塾,經宋元明清歷代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