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的成人之始——冠禮

作者:彭慶濤 高天健 龔昌華 ???來源:彭門創作室
?
年方二十,漸趨成熟,即可稱為“士”。士行冠禮,是為獨立。遠古時期,氏族出于保證成年男子擔負生產狩獵等義務的能力,而對其進行的各種體質技能檢測稱之為“成丁禮”。之后,儒家取精棄糟,加工改造,使之成為放之社會而皆準的孩童成年之必備禮儀——冠禮。
儒家認為,二十歲之前人應當識數目、懂廉恥,通辭令、學文字,頌《詩經》、習文舞。基礎兼備,方能走向社會。為成年人舉行儀式預示著行冠禮者由懵懂稚子開始轉變為成熟之士。并且踐行忠、孝、順、悌,以便成人成才,管理事務。
冠禮的流程較為繁瑣,但是禮之愈繁,說明愈加重視。三次加冠,各有寓意,始加布冠,意為冠者具備衣食之能;二加皮冠,意為冠者具備基本武技;三加爵冠,意為冠者基本具備知書達禮之能。三冠連加禮的意義在于激勵冠者由卑而尊不斷進取,是謂“三加彌尊,諭其志也”。所謂“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边@說明冠禮的主要目的是對加冠者進行德智體的全方位教育。人之別于禽獸,因其識禮儀者,贊者、正賓為加冠者梳理頭發、扶正帛巾,并讓他展示體貌等等,都是用以端正其容貌、莊敬其神色、恭順其辭令。西漢學者劉向《說苑》認為,冠禮之儀在于“內心修德,外被禮文”;又引孔子語:“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綜上所述,冠禮行畢,一個人的身心得以徹底洗滌。他走向社會也將必然擔負起家國重任,努力做出一番成績。這一點值得我們當今的人反思。我們現在極少有人熟知這些禮儀,大家批評其繁瑣的程序,卻忽略了它帶給當時人的巨大激勵意義。我們沒有這樣的成人禮儀,自然也少了一次心靈的蛻變,少了一份對社會更加清醒的認知。
當然,古代的冠禮局限于貴族子弟,平民百姓無緣經歷。這也造成了社會等級的愈發分化,階級矛盾的加速激化?,F在社會平等意識漸入人心,等級差別逐次縮小,我們完全可以借用古代冠禮的形式,化繁為簡,為每一個即將步入成年的人舉行一次新時代的成人禮,以使青年人感知其應當承擔的家庭和社會責任。
《禮記》中講到“冠者禮之始也”,“古者圣王重冠”。士冠禮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儀之一,有著嚴格的程式與豐富的內容。當然,隨著時代的更替,士冠禮的地點與內容逐漸發生變化。
先秦乃至秦漢時期,冠禮就占據重要地位,只有舉行了冠禮,才會被看做成人,否則,就會被視為孩童,一切禮學研究都無從參與。這個時期是冠禮研究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禮學研究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禮學研究的著作《周禮》《禮記》《儀禮》,從此冠禮的觀念深入人心。兩漢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對“三禮”注釋的作品,這些著作促進了禮學的發展。且漢代桑蠶業和紡織業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服飾更加豐富多樣化,而這時候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冠,如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鶚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這時對人們的服飾和冠也有了嚴格的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士人追求灑脫,對禮學的重視程度不斷下降,冠禮也隨之被漠視,甚至一度廢而不行。各種禮學研究也相對減少。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禮學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應國家發展需要,眾多學者爭相詮釋禮學,研究出了一套適合國家和統治階級需要的禮學體系。其中孔穎達的《禮記正義》等著作受到人們推崇。各種禮儀開始復興,統治階級也把貴族和平民的禮服完全區分開來,同時也對禮服做出了修改,使其實用性更高。但一代盛唐,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冠禮并未落到實處,《新唐書》有言:“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謂‘禮樂為虛名’也哉!”這在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可窺一斑: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畢?!瘧呦虘撊?。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
宋朝時期,國家重文輕武,禮學相對得到了發展。這是禮學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為禮學注釋的大家,如司馬光、朱熹等。司馬光在《書儀》卷二專門撰著冠禮之儀: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吨熳蛹叶Y》則把男子加冠的年齡定在十五至二十歲。
宋代仍使用通天冠,但是禮服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過程。北宋初期,民風淳樸,盛行節儉,于是要求把冠戴正,帽子系緊,不允許出現輕浮之狀。到了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家商品經濟到達一定高度,服飾也呈現浮華,奢侈之像。
元朝時期,禮學相對被破壞,研究較少,代表人物有敖繼公。此時,宮廷里沒有冠禮,只在民間仍有保存。
明朝時期,對于禮學的研究也不多,鮮有著作。但在民間,各種禮儀有所復興,冠禮也迎來了一次大規模復興。統治階級對各階層的冠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使得不同階級的冠得以區分開來。
清朝,滿清入關,華夏的各種禮儀又受到一次破壞性打擊,而受滿清剃發易服政策影響,冠禮制度漸漸被遺忘。
五四時期,人們學習西方禮儀,冠禮之儀不再提及。
民國時期,傳統文化有所復興,但一般平民百姓對冠禮知之甚少,人們對冠禮的研究也就無從說起。
古代早期的冠與現在的冠不同,僅僅有一個冠圈和冠梁組成,用發簪加以固定,有時還會帶有兩根系帶用來固定,它只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不像后來的冠還可以保護頭部。到了后來,冠的樣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據文獻記載,夏朝最早出現冠。此后禮制和禮服逐步發展完善,出現了多種冠。如夏之“毋追”,商之“章甫”,周之“委貌”等,據說三者為同一種物品,只是名稱不同。到了周代,出現了較為完整的冠服,如弁。弁主要是貴族所戴,也有不同的樣式。如《儀禮》中所言,加冠禮的加冠順序,始加緇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所準備服飾為“爵弁服:縹裳,純衣,緇帶,秣耠……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