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婚姻禮俗的新發展——唐宋婚禮 上

作者:孟繼新 ?李筱 ?韓振 ? ?來源:彭門創作室
?
唐宋時期的婚禮形式中,六禮(即周漢婚禮中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不再是人們遵循的唯一標準,各個方面皆有所增減。
其實,在隋代,納采的禮品就比較直觀了。皇室自皇子王以下九品,納采用羔羊一只、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庶人減半。隋朝的這種禮俗,基本上代表了后世婚聘輕禮重意的情形。
唐代雖然沿用六禮,但婚娶過程中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催妝”之俗,即女方出嫁須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妝出閣。首先表現在上層社會,如陸暢所作《奉詔作催妝詩》:“云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這些新的習俗大多源于北朝。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關唐代婚禮習俗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彼時的婚俗特色。
卷一《禮異》
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盧,于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余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此“催妝”之習俗,作者注)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此“下婿”之習俗,作者注)
律有甲娶,乙丙共戲甲。旁有柜,比之為獄,舉置柜中。復之,甲因氣絕,論當鬼薪。(此“鬧婿”之案例,作者注)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xǐ?大麻的雄株)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zā?周、圈)。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huò?肉羹)。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躪(lìn?重蹈)新婦跡。(此“躪新婦跡”之習俗,作者注)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婚禮,納采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續集卷三《支諾皋下》:
崔暇,娶李氏,為曹州刺史。令兵馬使國邵南勾當障車。(此“障車”之習俗,即攔截送婚車以鬧婚,索要酒食財物。作者注)
續集卷四《貶誤》:
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此“坐鞍”之俗,作者注)《聘北道記》云:“北方婚禮必用青布幔為屋,謂之青廬。于此交拜。(此“青廬拜堂”之俗,作者注)迎新婦。夫家百余人挾車俱呼曰:'新婦子。'催出來。其聲不絕,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以竹杖打婿為戲,乃有大委頓者。”江德藻記此為異,明南朝無此禮也。至于奠雁曰鵝,稅纓曰合髻,見燭舉樂,鋪母巹童, (此“鋪床”之習俗。“鋪母巹童”,即為女方的鋪房之人須是福壽雙全的婦女,趨吉祈福之意。作者注)其禮太紊,雜求諸野。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花燭”條又有:
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及有下地安帳并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障車、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井請依古禮。見舅姑于堂上,薦棗栗脯脩,無拜堂之儀。又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于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
由于唐朝習從北朝,漢民族融合了胡風的婚俗,于是就有了催妝、障車、下婿、鋪房、坐鞍、下地安帳、青廬拜堂、躪新婦跡、弄新婦、拜舅姑、觀花燭及卻扇等婚事習俗。后來,在顏真卿的呼吁下,“下地安帳”之俗改完“合于堂室中置帳”。
關于“障車”,從文獻上看,起初是小打小鬧,參與者多為娘家人或鄉里親鄰,討杯喜酒圖個快樂,于是催生出“障車文”。但經過一段時間后,障車之俗發展成潑皮無賴營生的一種手段。據唐張鷟《朝野僉載》:
安南都護崔玄信命女壻裴惟岳攝愛州刺史,貪暴,取金銀財物向萬貫。有首領取婦,裴郎要障車,綾索一千疋,得八百疋,仍不肯放。捉新婦歸,戲之,三日乃放還,首領更不復納。
至于“卻扇”,實為避羞之舉。據唐李冗《獨異志》載曰:
宇宙初開之時,止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與妹上昆侖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是煙頭悉合。其妹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人娶婦,用內外方巾花髻為扇,象其事也。
文人騷客不甘寂寞,不時上來打趣弄葷,“卻扇詩”撲面而來。
南朝人梁何遜的《看伏郎新婚詩》:“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良人復灼灼,席上自生光。所悲高駕動,環佩出長廊。”
唐人楊師道的《初霄看婚詩》:“洛城花燭動,戚里畫新娥。隱扇羞應慣,含情愁已多。輕啼濕紅粉,微睇轉橫波。更笑巫山曲,空傳暮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