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鄉飲酒禮的具體儀程及禮儀細節 下

作者:郭云鵬 ?路陽 ?劉曉寒 ??來源:彭門創作室
?
【旅酬】
(1)司正安賓
主人從席子的南側下來,下堂;主人讓相者行司正之事。司正禮貌性地推辭,答應主人。主人向司正拜謝,司正答拜。主人上堂,還就席。司正洗觶,從西階上堂,在阼階上面朝北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說:“請賓安坐。”司正告訴賓,賓禮貌性地推辭,答應司正。司正告訴主人。主人在阼階上向賓兩拜,賓在西階上答拜。司正站在兩楹間贊助賓主行拜禮,主人與賓都作揖行禮,還席。
(2)司正表位
司正斟酒,從西階下堂,在兩階中間面朝北坐下,把觶放在地上。司正退著拱手,站立片刻。司正坐著取觶,不祭酒,就飲酒,喝完后起身,坐下放觶在地,才拜。司正拿著觶起身,盥手洗觶;再回到原位面朝北坐下,將觶放回到原位,退后站立在觶南面。
(3)賓酬主人
賓面朝北坐著取在俎西邊的觶,在阼階上面朝北酬謝主人。主人從席上下來,站在賓的東方。賓坐下將觶放在地上,然后向主人行拜禮,拿著觶起身。主人答拜。賓不祭酒,站著飲酒,不拜,干杯,不洗觶,斟酒,面朝東南授于主人觶。主人在阼階上拜謝賓,賓稍稍退后。主人接受觶,賓在主人的西邊拜送觶。賓向主人作揖,又就席。
(4)主人酬介
主人在西階上酬謝介。介自席的南方下來,站在主人的西邊,如同賓酬謝主人的禮儀。主人作揖,又就席。
(5)旅酬眾賓
旅酬,即依次讓遍所有眾賓。司正上堂主持旅酬的儀式,說:“某某先生受酬!” 說完司正退于序的一端,面東而立。此時受酬謝者從席子上下來,從介的左邊接受,其他受酬者從右邊接受,下拜,起立,飲酒,都如同賓酬謝主人的禮儀。當最后一位受酬者完畢后,應手持觶走下堂,將其放入篚中,表示旅酬結束。此時,司正回到原位。
(6)吏向賓、介舉觶
司正命兩位使者向賓、介舉觶,洗觶,升堂,在西階上斟酒。坐下,將觶放在地上,然后行拜禮,拿著觶起身。此時,賓、介在筵席的另端行答拜禮。使者舉觶,然后置于地祭酒,后飲酒,完畢,坐下將觶再次置于地,行拜禮,畢,執觶站起。賓、介在筵席的另端答拜。使者與上堂時的相反方向下堂,洗觶后,再上堂斟酒,站立于西階上方。此時賓、介拜謝。使者舉觶來到賓、介席前,一人至賓席前將觶放置于脯醢之西,賓辭謝一番,坐下取觶而后起立。一人則至介席前把觶放置于脯醢之南,介辭謝,坐下接受觶而后起身。使者退回西階上,行拜送禮,然后下堂。賓、介飲酒后分別將手中的觶回原處。
(7)撤俎
司正接受主人的命令后,從西階上堂走到主人面前。主人說:“請賓入坐。”此時,賓以筵席上有俎為由辭謝。主人請求撤俎,賓許可。司正下堂走到西階前,命侍者等待撤俎。司正再次上堂,立于西序一端。賓從席上下來,面北。主人從席上下來,站在阼階上面朝北。介從席上下來,在西階上面朝北。遵者從席上下來,站在席的東南面。賓取下俎,轉身授給司正;司正拿著俎下堂,賓跟隨他下堂。主人取下俎,轉身授給侍者;侍者拿著俎從西階上下堂,主人從阼階上下堂。介取下俎,轉身授給侍者;侍者下堂,介跟隨他下堂。如果有諸公、大夫在場,則使人向賓徹俎禮一樣受俎。眾賓都下堂。
【盡爵盡樂】
眾人在堂下脫鞋,與開始一樣揖讓一番,然后上堂落座。此時侍者擺上菜肴。從賓、介開始,用兩觶交錯進酬酒,不限次數,醉而后止。音樂也不再按獻酬之節,隨意演奏,盡興而止。
【送賓】
賓退出,演奏《陔夏》樂曲。主人把賓送到門外,兩拜。
此外,遵者入室、登堂之禮需要注意的問題:
賓中如果有遵者(諸公、大夫),在一人舉觶后即可進入。遵者席在賓席的東方,如是公,陳設三重席,若是大夫,陳設兩重。主人迎接賓,作揖禮讓上堂。公和賓升階禮儀一樣,公入席前請主人將三重席撤掉一重,主人使一人去掉一重席。大夫的禮儀和介一樣,如果諸公在,大夫就要請主人將二重席撤掉一重,把它卷起來放在席的北端,主人不讓撤走;如果諸公不在場,大夫請求撤去一重席時,主人就要回答一番話,表示不同意,因此也不去掉加席。這里應該注重加席的問題,諸公是否在場與大夫撤席關系密切,這樣的禮節可能是為了突出諸公的地位,故設,雖有些繁瑣,卻不能不重視,而這一禮節所體現的敬重之意也是貫穿整個飲酒禮,同時也是古時尊卑之別的體現。
最后,飲酒禮的第二天賓還要拜謝主人以及主人犒勞司正。
賓應著朝服來拜謝主人的款待,主人也應著朝服和賓一樣,出門相迎拜謝賓屈駕光臨。主人犒勞司正,應脫下朝服換上玄端服。
根據他們的意愿請客人,對于鄉中的先生和君子們,也可以根據鄉大夫的意愿來請。賓、介不參與。鄉飲酒禮樂隨他們的喜好而奏。這一過程比較隨意,沒有規定,但是賓、介已經不能再參與,相對來說,這場宴會的教化意義已比較淡薄,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無論什么場合,都是敬老為上,以年歲來排序,這也充分說明了古人對敬老這一傳統的重視。
飲酒禮儀式程序復雜,所以有許多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這些在《儀禮·鄉飲酒禮》最后“記”的部分都有明確交待。
鄉大夫身著朝服(前往先生處)議定賓、介的人選,因所選賓介都是鄉中賢能之士,行禮的前一天不再請。
行禮時用黑布鑲邊的蒲席設筵。酒尊上蓋粗葛布蓋巾,賓來到后撤掉。牲用狗,在大堂的東北處煮肉。煮肉的位置不是隨意擺放的,而是特有的規定,因陽氣發生于東方,古人對此有所崇拜,故而效仿。獻酒時要用爵,其他用觶;所進的薦脯(干肉)要五條,四條豎放,其中一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脯從東房中端出。脯從東方出也是有一定的意義所在,不能為了所謂的方便而打破這一規定。主人處東位,脯從東方出,表示菜肴是主人供享。載牲肉的俎用時從東壁取來,這些俎為事先準備好的,因為俎對于賓、主人等的規定不同,是禮節的體現。從西階上堂設于席前。賓的俎有:脊、脅、肩、肺。主人的俎有:脊、脅、臂、肺。介的俎有:脊、脅、肫、胳、肺。肺都分割好。牲都用右半體,肉皮向上。
凡是飲盡獻酒后拜主人,起身后一定要酢主人。一獻一酢是禮尚往來的體現,都從根本上反映了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凡是坐著喝完爵中酒的人,飲干后要對他行拜禮,站著喝完爵中酒的人,飲干不必行拜禮。凡是接受酬酒而不飲,爵觶應放在席前脯醢的左邊;凡是要舉起的爵觶,都應放在右側。主人向眾賓之長獻酒時,只為其中年長的一人洗爵,因此也只有他一人向主人辭洗,如同賓的禮儀。這里眾賓之中年長的,主人一般選擇三人獻酒,作為代表,我們容易誤會成主人要洗三次爵,其實不然,鄉飲酒禮的所有禮儀終歸是為彰顯敬老而規定的,既是禮節,更為教化,故而只有一次洗爵即可。一般堂下站立的眾賓,面朝東,以北為尊,如果人數多排不下則折而向東排列,面北而立,此則以東為尊。樂正與堂下站立的眾賓都依年齡順序受酬,并在他們各自的位前進脯醢。但凡舉爵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進脯醢。音樂開始演奏,來觀禮的大夫就不再入內了。
主人向樂工和吹笙者獻酒,從堂上的篚里取出爵;獻完,在堂下的篚里奠祭。其中吹笙之人,主人要在西階之上獻酒。
磬,設在兩階之間順著屋檐東西縱向排列,擊磬者站于磬南面北而擊。凡主人、賓、介升席皆從北方上,降席從南方下。司正在飲干觶中酒之后,有脯醢進置其位。凡旅酬時,不洗觶,不洗觶則不需祭酒。旅酬開始之后,前來觀禮的士則不可再入內。撤俎時,遵者、賓、介的俎由司正和侍者接過后,就下堂出庠門分別交給賓、介和遵者的隨從人員。主人的俎,由侍者送到東壁收藏起來。當賓退席走到西階時,樂正命令樂工演奏《陔夏》。假如鄉飲禮上出現諸公觀禮,那么大夫的席位就設于主人之北,席面朝西。鄉飲禮的贊者皆面西而立,以北為上,他們不參與獻酒、酬酒,等到無算爵之后,便可以參與飲酒了。
鄉飲酒禮的程序固然繁瑣,但每一個步驟卻是古人信仰和思想的結晶,我們應當注意每一個步驟隱含的社會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鄉飲酒禮,進一步走近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