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歷史人物——伏羲

傳說中的太昊伏羲,曾在曲阜一帶活動過,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劉道源《通監外紀》:“太昊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郡國志》:“神農自陳徒于此,昔大庭阪。”《通紀》:“魯有大庭之庫在曲阜。”《路史》注:“庫在魯城中曲阜之高處,今在仙源縣內東隅,高二丈。”古時大、太、泰通用,庭、帝音轉,大庭即大帝、泰帝。《史記》云:“泰帝興,神鼎一。”師古謂泰帝即太昊伏羲,《正義》亦以太帝為太昊伏羲。魯地有鳧山,今考得鳧山周圍有三座伏羲廟,其一位于鳧山北鄒城市郭里鄉。《兗州府志》云:“其上有伏羲廟,廟前雙柏可數干年物。”廟中碑碣甚多,最早的有唐長興二年《重修伏羲廟碑》。其二是鳧山南的伏羲廟,屬微山縣境,系依山建陵,陵上建廟。此陵廟原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并配以鐘鼓樓、廟門,今存有宋代重建之銘文。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山陽有伏羲廟。”《魏書.地形志》:高平,二漢屬山陽”,有伏羲廟。其三是鳧山東南的滕州染山伏羲廟,現廟已毀,僅存遺址。
因此,我們不難得知,太昊伏羲氏族的確改變于魯之泗水,其族群走出山區以后最先到達曲阜和鄒,滕,微山交界處的鳧山并直沿濟水南岸到西南擴張到了河南淮陽,故后世文獻有載:陳,太皞之虛也。其另支向西北發展。
伏羲氏族是最由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民族的部落群體,并以它極強的感召力為戰勝母系氏族社會體制的核心力量,所到之處的氏族部落紛紛投向伏羲氏族群麾下.包括炎帝氏族、黃帝氏族、蚩尤氏族等,都成為伏羲族群中發展壯大起來的父系氏族部落。太昊伏羲氏是傳說時代最早的遠古帝王。故《帝王世紀》云:“繼天而生,首德于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左傳·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是說太昊族群的圖騰崇拜為龍,故太昊伏羲氏是中華文化信仰的始祖。
傳說中,伏羲的母親是一位叫“華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她到“雷澤”湖邊游玩,忽然看見澤邊有一個巨大的足印,覺得非常奇怪,就用自己的雙腳上去踩了踩,誰知竟由此懷了身孕,后來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伏羲。伏羲有個妹妹名叫女媧,生在承匡山。古書中說兄妹二人生得非常奇特,都是龍身人首,而且還結成夫婦,生下了許多孩子。其中一個名叫宓妃的美麗女兒,因為在洛水渡河時淹死,后來就做了洛水的河神。有一回,女媧竟生下一個肉糊糊的怪胎,于是他們醒悟到兄妹不得婚配外,還要求男女結合必須經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并要贈送一定數量的嫁娶之禮。這些傳說表明,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婚姻形態開始由族內婚轉化為族外婚,班輩婚、對偶婚制最終轉化為較固定的一夫一妻制。?這大約相當于從母系氏族社會,逐漸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的時期。
伏羲有許多創造和發明,為人類的進步和文明做出了貢獻。
《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有關伏羲“結網罟”教民漁獵之說,古代文獻多有記載。當時人們常靠采集自然果實和集體圍捕為生,伏羲師蛛結網捕蛾而發明了網罷,用以捕魚獵獸,(尸子.卷上》載:“宓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
伏羲還教人們將一些容易馴化的動物,如豬、狗、牛、羊等,豢養為家畜。將牛馬作為代步工具,馱運什物,“伏羲犧牲,伏牛乘馬”。他教會了人們鉆木取火的辦法,并教給人們把食物用火燒熟再吃。由是伏羲又有皰犧之類名字,庖犧即炮犧,是燒烤動物的意思。這樣,人們就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方式,而向熟食烹飪方面發展。
伏羲曾遍嘗百草,以辯藥性;制九針,以解除民之疾患。《帝王世紀》說:“伏羲畫卦,所以六氣、六俯、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天枉焉。”人們認為,建造宮殿也是由伏羲首創的,《通鑒外紀》云:“太吳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而人倫之始立,也肇自伏羲。班固《東都賦》云:“四海之內,更造夫婦。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倫實始,其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傳說伏羲除發明了文字以外,還作甲子始有年月,《路史.后記一》:云:“命子英為潛龍氏,造甲歷起于甲寅,日月歲時自此生。”琴瑟也由伏羲始造,《世本》云:“宓犧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又說:“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法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時,五弦象五行,長七尺二寸。”
太昊伏羲氏,是傳說時代中最早的遠古帝王(或遠古部落領袖),這已是歷史的共識。太昊的“昊”字從日從天,謂日出光明之意,為東夷“太陽”部族崇拜的領袖。《淮南子.天文篇》稱:“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明則篇》又說:“東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看來太昊伏羲氏活動范圍,除曲阜一帶外,還擴展到廣大的海岱地區。
《呂氏春秋.孟春紀》高誘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東方。”由于初始生發并治理東方,死后當然要受其東方民族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