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歷史人物|少昊
在先秦史籍及后世文獻(xiàn)中,言少昊者很多,對于他的部族地望,《史記,周本紀(jì)》集解:“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帝王世紀(jì)》亦云:“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徙曲阜,崩葬云陽。”窮桑、云陽均在曲阜。明萬歷《究州府志·帝跡志》曰:“少昊金天氏,姓已名墊,黃帝之子玄囂也。母日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居江水,邑于窮桑,故日窮桑氏。國于青陽,亦日青陽氏。有圣德,以金德王天下,故曰金天氏。其立也,鳳鳥至,故以鳥紀(jì)官。”
少昊,姓己,名摯,號金天氏,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據(jù)史書記載,他是黃帝的兒子,是遠(yuǎn)古羲和部落的后裔、東夷族的首領(lǐng),也是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之一。
因年代久遠(yuǎn),少昊的出生充滿了神話色彩。據(jù)說,他的母親本是天上的仙女,名叫皇娥,住在天宮里日夜率勤地織布,有時累了就駕只木夜到銀河里游玩。有一次,皇娥不知不覺漂游出好遠(yuǎn),一直到了西海之濱一個叫窮桑的地方。那里有一棵高達(dá)干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的桑樹。樹上結(jié)滿了紫瑩瑩的桑桃。傳說這種桑樹要經(jīng)歷一萬年才成熟一次,吃了它可以與天地并老。皇娥來到這兒已經(jīng)很疲倦了,于是到桑樹下休息。這時。從遠(yuǎn)處走來一個非常俊美的少年,自稱是上天白帝(啟明星)的兒子。于是,兩人一起在河邊游玩,時間長了,漸漸產(chǎn)生了感情,后來就結(jié)成了夫妻,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窮桑,又叫桑丘,這就是少昊。少昊在宮中長大后,受封于東海之濱,其都城就設(shè)在曲阜。
據(jù)說,少昊早晨舉行就職開國大典時,天邊飛來一只鳳凰,徐徐降落在宮殿之上,于是決定以鳥紀(jì)官,即用鳥的名字來代替原來官職的名稱。鳳圈為百鳥之王所以為一國總管(宰相)之稱;睢鳩(譬鳥)相貌威武,性情猛悍強健便以它作為掌管兵權(quán)(司馬)一職的名字;祝鳩(鶉鴣),天要下雨時便把妻子趕出去,天將晴時又把妻子叫回來,表明它能嚴(yán)格管束自己的妻子,管束妻子的人必定順從父母,懂得教化,用它命名主管教育(司徒)一職。再合適不過了:爽鳩(雕鳥)的面部表情陰冷嚴(yán)肅,鐵面無私,用它的名字充當(dāng)了執(zhí)掌法律和刑罰的司寇;鴻鳩(布谷鳥),喜歡在桑樹上做窩,每天喂食時,早上從上而下,傍晚又從下而上,公平合理,平均如一,于是其名字被用來充當(dāng)掌管工程建設(shè)的司空;夠斑鳴個子不大卻整日忙忙碌碌用來做分管各種瑣屑事務(wù)(司事)的代名。其余還有五種難鳥,做了管理農(nóng)業(yè)耕種收獲官員的代名。此外,少昊還把負(fù)責(zé)分配東西的官員叫作玄鳥(燕子)迎接賓客的叫作伯勞鳥,早上開門打掃庭院的叫作青鳥,晚上關(guān)門巡邏查夜的叫作丹鳥(錦雞)一說玄鳥是司分官,管理春分和秋分;伯勞鳥是司至言,管理夏至和冬至;青鳥是司啟官,管理立春和立夏;丹鳥是司閉官,管理立秋和立冬。由此封官設(shè)職,各司其職,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勢日漸興旺起來。
少昊做了許多年的國君之后,將一個鳥身人臉的名叫重的兒子留下,繼續(xù)管理東方王國,他自己帶了另一個名叫該的兒子,回到西天做了西天的天帝。他們的工作既單調(diào)又重復(fù),就是每天觀察西沉的太陽,看它經(jīng)過一天的勞累,是否氣色正常,還能不能在明天繼續(xù)履行它的義務(wù)。當(dāng)然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少昊最后老死于他的方國,安葬在壽丘“云陽”。《闕里志,古冢》曰:“少昊陵,在壽丘東北三十步,少昊葬于云陽。”“云陽”,云山之陽。云山為石門山舊稱,少昊陵就在今天石門山的南面。
少昊的后代臬陶、伯益均生于曲阜,是堯舜時代的杰出人物,他們都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xiàn)。周初分封時,成王把少昊的后人封于郯(今山東郯城縣)。春秋末期,鄭國國君把少昊尊為自己的始祖。對少昊時代以鳥為圖騰的官制結(jié)構(gòu)甚為諳熟。
少昊做了許多年的國君之后,將一個鳥身人臉的名叫重的兒子留下,繼續(xù)管理東方王國,他自己帶了另一個名叫該的兒子,回到西天做了西天的天帝。他們的工作既單調(diào)又重復(fù),就是每天觀察西沉的太陽,看它經(jīng)過一天的勞累,是否氣色正常,還能不能在明天繼續(xù)履行它的義務(wù)。當(dāng)然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少昊最后老死于他的方國,安葬在壽丘“云陽”。《闕里志,古冢》曰:“少昊陵,在壽丘東北三十步,少昊葬于云陽。”“云陽”,云山之陽。云山為石門山舊稱,少昊陵就在今天石門山的南面。
少昊的后代臬陶、伯益均生于曲阜,是堯舜時代的杰出人物,他們都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xiàn)。周初分封時,成王把少昊的后人封于郯(今山東郯城縣)。春秋末期,鄭國國君把少昊尊為自己的始祖。對少昊時代以鳥為圖騰的官制結(jié)構(gòu)甚為諳熟。
那么,少昊陵是如何興建和發(fā)展起來的呢?少昊陵最早是一座土冢,究竟建于何時,史上并無明確記載。《闕里志·古冢》記載:“少昊廟,在少昊陵前,不記創(chuàng)始。末真宗幸魯,大建宮殿,以道教守之。”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遺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jìn)。”曲阜縣將少昊陵畫圖上報,“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紀(jì)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還規(guī)定:歲祭用仲春、仲秋朔;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dāng)?shù),俾所在有司(縣級地方官)守之,同時,命有司歲時修茸,設(shè)陵戶二人守視。又,每三年,出況文、香鼎。侍制遣大常寺樂舞生赍往所在,命有司致第。
此后,同在一處的壽丘,便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少昊陵卻翹然突起,得到不斷發(fā)展擴(kuò)建,成了此地的主體。每三年于仲春二月、仲秋八月,朝廷均遣官到曲阜少昊陵致祭;每逢新皇帝登極制位或盛大慶典,也派專官前來告祭等。明代中葉之后、改為派曲阜知縣代祭,并依時修茸陵園。
清代,康照皇帝玄燁到曲阜祭孔時,親拜少昊陵。乾隆三年(1738年),曲阜知縣孔毓琚監(jiān)工重修陵園時,始于陵前建宮門3間,享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門外建石坊一座,并首次在寢陵的四周筑土垣。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孔傳松又把土填改為磚垣。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駕臨曲阜,親竭少昊陵,并題詩一首,曰:“徙都傳曲阜,踐作憶窮桑。克端三皇后,空開五帝慶。建官尊鳥紀(jì),舉德以金王。名與乾坤水,功同日月光。貌子承后統(tǒng),積煙調(diào)云陽。言念大胡盛,膛乎已望洋。”
之后,知縣孔傳松又種植柏樹421棵,種檜樹4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令重修少昊陵,殿中恭置神龕,并御筆親書“少昊金天氏神位”。其后歷代均予重修少昊,補植樹木,未曾間斷。
少昊陵前有一條長203米,寬12米的神道。道旁古柏盤根錯節(jié),皆暴露于地面。樹干如龍似虬,拔地而起,樹冠如傘如蓋,青翠蒼郁。神道北頭,聳立一座石坊,四楹三間,建于高臺基之上,上方額陰鐫“少昊陵”三個填紅大字。
轉(zhuǎn)過石坊,迎面是建于高臺之上的陵門3間,門為碧瓦單糖歇山式,朱紅大門6扇。門左右兩側(cè)有深紅墻垣,繞陵園一周,東西寬90米,南北長231米。門前遍植老柏古檜,茂密蔥楚,將陵園點緩得莊嚴(yán)肅穆。
進(jìn)人陵門,是一片寬闊的院落,古木森森,碑石林立,此院為陵前的等祭祀部分。院內(nèi)樹立碑碣25通,是明、清及民國時祭祀和修茸陵園的記事碑
院內(nèi)北部正中建有享殿5間,單檐碧瓦歇山式頂,前廈后坐,六梁十八柱,檐下飾以五彩斗拱。東西各列3間配殿,皆雕梁畫棟,丹壁生輝。正殿內(nèi)上懸雕龍藍(lán)地金書“金德貽祥”匾額,匾下團(tuán)龍貼金神龕尊,內(nèi)供少昊木主,金書“少昊金天氏之神位”,匾額、木主皆為清代范隆皇帝御題。
轉(zhuǎn)過享級左右角門,進(jìn)入陵園后部。一座底寬上窄,系用形狀相同的一塊塊長方形石塊一層層砌壘而成的梯形平臺出現(xiàn)在眼前,俗稱“萬石山”。繞過“萬石山”,后面是一座高大緩坡的土山,世稱“云陽山”。《曲阜縣志》曰“云陽山,在曲阜。邑人謂今陵后一丘為云陽山。”這里就是少昊的陵墓,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上書“少昊陵”三個大字,系著名書法家王學(xué)仲先生題寫。
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位杰出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少昊在曲阜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跡,這塊古老的土地,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成為我國始祖文化比較發(fā)達(dá)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