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日期: 2015-04-23
瀏覽次數: 426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清代孔氏喪儀(上)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摘 要:

喪葬屬于兇禮范疇。在孔氏族人的觀念里,祭祀祖上是孔氏家規第一要務:“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追遠之道,子孫所當知者。”那么,辦理好父母的喪事就成為衡量孔子后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標準。衍圣公府作為世襲家族,在喪葬制度的框架下,不逾禮制,根據自身需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喪葬程序。它包含了清代喪葬禮儀的全部內容,為了使得禮儀更加圓滿,又增添了許多繁瑣的細目。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萬古長春坊

一、概述

首先,把喪葬儀式細節更加細化、明確,從“紙扎”、“請棺”、“發引”到“林內棚戶、茶、酒”,皆責任到具體人。這樣就需要大量的執事、禮生、差役、車馬與銀兩以“勷助”, 其來源就需要全家族的社會力量。曲阜本地人力不以為繼,往往召集他地屯戶前來充任;喪葬經費主要來自佃戶的地畝數繳納,范圍甚廣,一般以每畝四錢為基數,有時每畝銀高達二十文之多。

其次,舉辦喪葬時對廟佃戶及屯戶發布“諭示”:全體民眾素服摘纓二十七日,百日內不娶嫁,不音樂,不宴會;對府屬人員的著裝也有具體的要求:死者逝去當天,全體府內人員皆去帽致哀,次日按各自身份戴冷色孝帽,外罩白布孝衣,因清代服裝為袍式,故而當地俗稱“托查袍”。出殯之日改換黃色絹帽、絹帶,婦人則為黃色絹、布搭頭。百日內如有公務在外執事者,可換著藍色袍服,戴青色纓帽;大典禮執事者仍可著公服。到十二個月的小祥時,去掉“托查”。二十四個月的大祥時,換青衣、無纓帽。直至二十六個月后,合府屬員可恢復原來的紅纓帽。

再次,具體實施中,除傳統的尸褁禮儀一直保留沿用外,還有漢民族共同遵守的兩大喪葬禮儀殯儀和葬儀。但有著自身特色的家傳禮儀,繁雜而有序,明顯地帶有先秦時期的殯葬遺痕。它們共分為兩個階段來完成。

第一階段為殯期:投報喪葬期帖;帖請護喪、助喪客;帖請明禮生(禮生、樂舞生);請林內迎送賓并陪棚(宗族近門);帖請約旌客;請棚(墓地行安柩禮后,下備棚帖);請主木(制作木主的原料);請新舊曲阜縣公、濟寧、兗府大賓(備啟、備禮、作啟稿);告廟、告靈(皆備牲醴,行一獻禮,告文);祀土(卯時,備牲醴、告文,由百戶行禮),告墓(己時,備香、紙、酒、祝詞),開墳(午時,備功布),祭轝(備牲醴,由百戶行禮),請柩(備供品,行禮)。

第二階段為葬期:確定了下葬日期后,擇日再下大賓二次啟;舉行堂祭(投堂祭帖);送旌(備旌緞書寫);請祀土大賓、官銜;林內告奠;行遷柩禮(午時后朝祖,酉時后祖奠)后,次日早,祭門(包括孔府儀門、大門、城門、林門,皆三牲。委管勾、百戶辦理)、耗神(三牲,委百戶辦理);然后依次遣奠(朝夕祖奠)、發引、告轝;直至林中墓地行安柩禮:祀土、題主、留靈安主,林內止吊;及家祭禮。虞祭再請神主于廳,初虞、再虞、三虞(一天一虞);兩日后卒哭;擇日謝本城客、謝大賓、謝眾賓。至此,喪葬程序才圓滿結束。

然后,進入祭祀禮儀程序:小祥、大祥與墓祭。

清代,各個衍圣公及其夫人的舉喪日期的長短沒有嚴格的固定,隨機而變,富有靈活性。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特殊情況除外。如孔令貽之喪葬,因待遺腹子孔德成的降生,舉喪期近兩年才得以結束。喪葬的核心內容是日期的確立,其禮儀的連續性是不易變更的,銜接嚴謹、細密、緊湊,顯示出孔氏族人特有的家族氣韻和大家之范。孔氏家族規定,父母去世,三年內不應酬客人,不聽音樂,不婚嫁,名為“丁憂”,實為先秦時期“服喪”之制。丁憂,源于漢代,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父母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時,丁憂之禮在民間盛行開來,此后歷代均有規定。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孔林內景

二、喪前禮儀解讀

喪前禮儀,就是把剛剛故去的死者安放在一個特定的場所,停放三天,為其洗面、整容、浴身、口含、穿壽衣、招魂、送魂等程序,亦稱“小斂”。這一儀式從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就已產生了萌芽。它的成熟也是人類文明進入高級階段的重要標志。

死者安靜地躺在那里,接受親人們悲傷的哀思;活著的人們則按照并非完全表達哀情的傳統儀式,求得死者靈魂的安息,這是生者與死者的第一步交流。孔氏族人自覺地接受這一傳統習俗,并按部就班地認真完成每一細節,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家族的道德楷模,亡靈才能在冥冥之中得到安寧與保佑。孔氏家族雖然沒有詳盡文字記錄初喪的全部內容,但由于其他文獻的敘述及對喪葬禮儀的嚴守諾尊,可以想象初喪的情景及對亡者傳統的喪儀遵循。

衍圣公府,由于各代衍圣公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環境不同,其喪葬禮儀程序、規模略有差異。如六十七世衍圣公孔毓圻、七十六世衍圣公孔令貽身居異地而亡,自京運回闕里喪葬,其初喪葬禮儀的前期部分自然是在外地完成的。在一般情況下,當衍圣公或一品夫人深感來日不長,就會把子孫、族長以及管家等有關人員叫到身邊,交待后事,并吩咐喪葬事宜。此時,其子把所吩咐的內容,以及特殊的要求一一詳細地記錄在案,由族長、知縣及府中執事等組成喪葬班子,猶如現今治喪委員會。

彌留之際,負責襲衣的近親為其襲衣。襲新衣,以棉衣加朝服或公服,不服皮裘、禪夾及絺綌(chī xì即葛布衣服)。男的由男親辦理,女的由女親辦理。此時,府醫半刻不離,隨時觀察主人的狀態,其主要職責是正確判斷主人的死亡時間。舉喪時判斷一個人的死亡,古人稱之為“屬纊”,即用棉絲放在死者的口鼻前,以測定是否斷氣、何時斷氣。其禮遠可追溯至周代。《禮記·喪大記》載:“屬纊以俟氣絕。”“氣絕”時,由府醫驗證,宣布死亡時辰。此時,由專人前來,手執招魂帛北向三呼:“某某歸來!”以招魂。招魂后,再次查看死者的生命跡象特征,如死者魂不附體,不得重生,方可正式舉行喪事,并把魂帛藏于寢內。此儀是為先秦時“復”的遺存。《儀禮·士喪禮》載:“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荷之,極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禮記·喪大記》亦曰:“復……士以爵弁,士妻以稅衣。皆升自前東榮,中屋履危,北面三號,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榮。……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唯哭先復,復而后行死事。”招魂的目的是為了祈求死者復生,人們相信,這種儀式可使脫離肉體的靈魂,重新回到死者身上使之重生。《禮記·檀弓下》有著明確地解釋:“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此后,負責凈身的近親為其洗面、整容、浴身、裹尸、口含、穿壽衣。多數情況下是在還沒咽氣前的倒頭時,便完成洗面、整容、浴身的程序,有時只是象征性地揩擦身體、清理面容,男的由男親辦理,女的由女親辦理。死者尸體軀干用綢緞布包裹,男用紅色、女用綠色纏裹三層,外層皆用白色包裹一層。紅、綠皆為艷色,意為人死后進入一個新的世界,以艷麗的色彩、新的面貌來到陰間,完成了另一種人生脫變。穿壽衣的意義亦是如此,穿壽衣,即襲新衣。死者著新衣后,乃覆尸以衾(專指覆蓋尸體的被子),此衾稱為“夷衾”。身份地位的不同,壽衣的品相亦有差異,與其說是人世間的一種服飾,不如講是給死者的靈魂附上身份與地位的代碼更為貼切。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口含

口含,史籍中又作“唅”或“琀”,原意為不讓死者口中無物,空腹到陰間挨餓。此禮始于商周時期,據鄭玄所注《周禮·地官·舍人》:“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隨著后世的演變,谷物已不能滿足于“禮”的需要,貝、玉之珍物,便大量出現在貴族葬儀中。對此,孔子后裔孔穎達有著透徹的見解,他在《禮記正義》中這樣說道:“死者既無所知,所用飯用米貝,不忍虛其口。既不忍虛其口,所以不用飯食之道以實之。必用米貝者,以食道褻,米貝美,尊之不敢用褻,故用米,美善焉。飯食人所造作,細碎不潔,故為褻也。米貝天性自然為美,凡含用米貝。”此所謂“米”,實指鄭玄注《周禮》:“飯玉,碎玉以雜米也”之米。故而,孔府按清律衍圣公及一品夫人含以玉珠,其他家族成員含金木屑。

處理遺體完畢,再取一尺見方黑或白色冥帛覆蓋在死者面部上,以其遮掩死者之難色,并在尸首前焚燒紙錢。焚燒紙錢以便送死者上路,是初喪的一個重要環節。據考究,最早探討紙錢的人是唐朝一個叫封演的人,他認為用以焚紙化錢,始于魏晉時期。唐李濟翁認為焚紙是因于漢以來“瘞錢”之引申。其寓意至清代不斷演化、豐富。其目的是給予豐足的紙錢,一部分供奉掌管陰間的判官、閻王,冀望逝去的親人至陰間報到時能得到他們的照顧,不遭苦難;而大部分則供死者在陰間享用,過上有錢人的富足生活。

死者逝去,府內全體差役更換喪服(上已述),同時除下一切金玉珠翠之類的飾物,集合至前上房叩頭。叩頭后列兩隊,前有儀衛、燈籠、鼓樂、提爐導引,至府門外,鳴炮、響鐘鼓、焚燒紙錢。儀畢回府,過大門后皆去帽,以示敬重,復至前上房舉哀。隨后主哀者布置府內喪儀,從大門至前上房,懸掛各式燈籠。同期安排執事者請護喪客,投報喪帖,請棚,請林內明禮生,請林內迎送賓及陪棚近門族人等事宜。

護喪之禮,歷史上由來已久,各大豪門、貴族、名人之護喪不絕于史。《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舊唐書·裴冕傳》:“冕獨收鉷尸,親自護喪,瘞于近郊,冕自是知名。”清翟灝《通俗編·儀節》:“司馬氏《書儀》‘護喪,以家長或子孫能干事知禮者一人為之,’主人未成服,則護喪為出見賓;賓入酹,護喪出迎;揖而出,護喪為之送。”有主持辦理喪事的,亦有護送靈柩歸葬的。宋王安石《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行狀》:“武康公薨,天子命公乘驛護喪歸京師。”《明史·常榮傳》:“遇春卒於軍,榮護喪還。”這些都記述了護喪的緣由與目的。但孔門護喪的內涵要豐富的多,它不只是為維護喪葬秩序,保障喪葬安全,同時是按《清史稿·兇禮》:“護喪諸執事人治棺”行事。而最為突出的是助喪的出現,顯示著孔門護喪自身的特色。

我們知道,孔府舊有百戶廳,又稱林廟守衛百戶,設有“百戶衙門”,有四品百戶官一名,其屬員有健丁、衛丁、戶頭,是孔府的特權機構。具體職掌是:約束巡防,護衛林廟,征收丁銀,辦理祀典,刊發告示,攤派差役,管束戶丁,編審林廟戶的戶籍等,與管勾、典籍、司樂、知印、掌書五廳齊名。林廟佃戶除護衛林廟外,為辦理祀典、喪葬還分為羊戶、牛戶、豬戶、菜戶、修路戶、紙坊戶、窯戶、哭喪戶等多個戶種,每戶都有戶頭,并兼為衍圣公府日常生活服務。百戶對于所屬的林廟佃戶,完全是一種統治者的身份,其中哭喪戶則自覺地完全服從于衍圣公府,并成為“發引”助喪的主力。哭喪戶自遲在明代就已出現,世代相傳,社會地位低下。據傳,衍圣公府曾專門派員外出學習哭藝,哭聲婉轉凄切,節奏抑揚頓挫,哭技高超。其主要任務就是陪伴尸棺及死者親屬,為喪葬烘托悲情、營造氣氛,以顯示衍圣公府大家之勢。設立專業哭喪戶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府喪期較長,府內的人手難以持之以恒的哭天抹淚,大喪之期沒有哭聲有點說不過去。此時,只是請哭喪戶戶頭,與其他執事共同參與商議舉喪細節,以便隨時聽命。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 清代孔氏喪儀(上)

△曲阜孔林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楊丙震

審編:龔昌華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門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業云服務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東省曲阜市 郵箱:pengmenstudio@163.com 電話:0537-4495168
手機:13863756448 郵編:273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综合五月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丁香婷婷| 97se亚洲综合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久久桃花综合桃花七七网|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色天天天综合色天天碰|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