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族 | 三世祖孔伋

日期: 2015-04-23
瀏覽次數: 284

三世祖孔伋

孔子是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孟子則弘揚和發(fā)展了孔子學說,在儒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地位。其實,在孔、孟之間,還有一位在當時頗負盛名的儒學領袖,他就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子思之學上承孔子,下啟孟子,同樣對儒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后人尊稱他為“述圣”。

《史記·孔子世家》說:“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

孔伋幼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依祖父孔子生活,受祖父熏陶,從小好學。關于孔伋早期的行跡,《闕里志》、《闕里文獻考》、《曲阜縣志》等書中,都有類似的記述。

《曲阜縣志·圣跡》記載:子思“幼侍孔子,孔子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 :‘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孔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對曰:‘伋及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第思之,所以大恐而不解也。’孔子欣然笑曰:‘然乎?吾無憂矣,世不廢業(yè),其克昌乎。’”孔子的晚景是很凄涼的,一次孔子閑坐,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游覓列國,政治主張終不被采納,政治抱負終無法施展;晚年喪子,兒媳改嫁,留下祖孫相依為命,不禁悲從中來,喟然長嘆。孔伋看到祖父獨坐長嘆,便走向前來,先行一禮,然后問道:“祖父長嘆,是擔心孫子不努力學習,不能繼承祖業(yè)。還是憂慮堯舜之道不得行于天下?”孔子說:“你小孩子怎么會知道我的心志呢?”孔伋回答:“我常聽您講過這樣一個道理,做父親的辛辛苦苦地把木材劈開,兒子卻不知道把劈好的林柴背回來,這就是不肖之子。我每當想起來就害怕,恐怕自己做了這樣的不肖之子。”孔子聽了孔伋的這番話,非常高興,說:“好啊!看來我是不用憂愁事業(yè)無人繼承了。”這段記述令人對孔伋的聰明和早慧,不得不佩服。


孔氏宗族 | 三世祖孔伋

△世業(yè)克昌

相傳,孔伋曾受業(yè)于孔子弟子曾參,一度遷居衛(wèi)國,又曾“困于宋”。晚年返回魯國,受到魯繆公禮敬,繆公曾多次向他請教,并常使人侍候于子思左右。而費惠公則以其賢,師事之。孔伋的事跡,在先秦典籍中,見于《孟子》一書的比較多,而且也比較可靠,對了解孔伋的生平事跡很有幫助。《孟子·離婁下》記載:“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才七十人,未有與焉。’子思居于衛(wèi),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孟子說:曾子、子思在思想上是一致的。曾子是老師,是父兄;子思當時是臣,是低微的。曾子、子思如果改變一下地方,都會是一樣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孔伋在處理事情方面,有自己鮮明的道德準則。

又據《孟子·公孫丑下》所載:“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朱熹注云:“繆公尊禮子思,常使人候伺達誠意于其側,乃能安而留之也。”說明了魯繆公為了安留子思,常使人伺候于子思左右,對子思實行尊禮。然而魯繆公對子思僅僅限于表面熱情:屢次問候,屢次送給他肉物。子思卻始終不見任用,這招致子思大為不滿。《孟子·萬章下》記載:“繆公之于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厭馬畜伋。’蓋自是臺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yǎng)也。可謂悅賢乎?”魯繆公對于子思,就是屢屢地問候,屢屢地贈送肉物,最后一次,子思把使者趕出了大門,面向北方叩頭拜謝,沒有接受,他說:“從今以后我算知道了君主是象畜養(yǎng)厭馬一樣地對待我。”此后,魯繆公便不給子思送禮了。喜歡賢人卻不能任用,又不會俸養(yǎng),這能夠說是喜歡賢人嗎?孔伋為行“大道”,不為優(yōu)厚待遇而茍安,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萬章下》又記:“繆公亟見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云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魯繆公本人也屢次訪晤過孔伋,一次繆公見到子思說:“在古代,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君和士交朋友,是怎樣的呢?”孔伋不高興地說 :“古代人的話,是說國君以士人為師吧,怎么能說同士人交朋友的呢?”孔伋的不高興,是說論地位,你是君主,我是臣下,我怎么敢和君主交朋友呢?論德行,你是向我學習的人,怎么可以和我交朋友呢?再說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君,要求和他交朋友,都辦不到,何況召喚呢?

當時,敬慕孔伋的并非一人,費國的費惠公:“吾于子思,則師之矣。”(《孟子·萬章下》)明言,應尊子思為自己的老師。

從《孟子》一書中關于對孔伋的記載來看,孟子對孔伋是倍加推崇的。且《史記·孟荀列傳》說:“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

對于孟子與孔伋思想上的師承關系,《荀子·非十二子》即已講明 :“子思唱之,孟軻和之。”自荀卿把子思、孟子聯(lián)在一起,后人即以“思孟學派”視之。

孔伋曾游說于魯、宋、衛(wèi)國之間,以宣揚推行孔子主張。

孔伋一生耿直自重,雖處貧困而不易其節(jié)操。他在衛(wèi)國居住期間,生活窘迫到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的地步。《孔氏祖庭廣記世次》記載:“在衛(wèi),衣缊袍無表,二旬九食。陳子方遺以狐白裘,恐其不受,即言曰 :‘吾與人物如棄之耳。’伋辭曰 :‘吾聞棄物于溝壑,不肖受之,今雖貧,不忍以身為溝壑。’”孔伋居住在衛(wèi)國,常著一個無外罩衣的袍子,還經常吃不上飯。衛(wèi)國之臣陳之方聽說了,想叫人贈送給他一件狐貍皮的袍子,恐怕孔伋不接受,便假裝去拜訪他,臨走時,裝著忘記似的,把皮袍子留下。孔伋發(fā)現后,知道其用意,便馬上送還,說:“你忘了,就象似棄袍子于溝壑。我雖貧窮,但我的身體絕不能隨便地拋棄在溝壑啊。”

晚年,孔伋定居魯國,教書授徒。他常對兒子孔白說:“我到過好幾個國家,本來可以得到公侯之尊和榮華富貴,我不要,是因為我不想改變我的志向。要成大志,就必須去掉欲望。穿得再好,也不過綾羅錦緞,只是為了溫暖身體;吃得再好,也不山山珍海味,只是為了飽腹。以身取節(jié)者,必須知足。只有知足,才不至于因貧利而損志。”這便是知足長樂之源。從此,他在魯教授其徒數百人。孔伋死后,葬于孔子墓前。孔氏后代尊其為“三世祖”。

宋崇寧元年(1102 年)因孔伋“圣人之道,孟氏之師,作為《中庸》,萬世宗仰。”(《東家雜志》)被追封為沂水侯。大觀二年(1108 年)被許從祀孔廟兩廡。端平二年(1235年)升祀大成殿內,列于十哲之間。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為沂國公,升為配享。元至順元年(1330 年)加封為沂國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20 年)改稱述圣。子思除配享孔廟外,在山東鄒城還建有“中庸書院”專祠,以衍圣公次子主持祀事,并獲封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孔伋是儒家的大家,他前承孔子,后傳孟子。著成《中庸》一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思作《中庸》。”《漢書·藝文志》載“《子思》二十篇。”《隋志》作“七卷”。至宋,《郡齋讀書志》亦作“《子思子》七卷”。而《四庫全書總目》所編則一卷九篇:“內篇《天命》第一,《鳶魚》第二,《誠明》第三;外篇《無憂》第四,《胡母豹》第五,《喪服》第六,《魯繆公》第七,《任賢》第八,《過齊》第九。”或以割襲《中庸》別立篇名而成之。

鄭玄、孔穎達等人證實《禮記》中的《中庸》就是孔伋所作。認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

孔伋繼承、發(fā)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統(tǒng)化,將中庸作為其學說的核心。他把中庸提升到世界觀的高度,以“中”、“和”為宇宙最根本的法則,認為循此法則,便萬物各得其所。“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又將道德觀念的“誠”作為世界的本體,認為萬物都由此派生。“誠者物這終始,不誠無物。”(《中庸》)提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以為“天道”之“誠”在人則表現為性。這樣,他便將天、人、物合而為一。

他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把孔子、曾子“內省”的修養(yǎng)方法發(fā)展為“慎獨”,認為人的內心修養(yǎng)達到“誠”的境界,就可以由“率性、存誠”達到通神“知天”,通過天人交感之門,培植安身立命之“大本”。

孔伋創(chuàng)立的學派,為儒家八派之一。《韓非子·顯學》載 :“孔子死后,儒分為八”其中之一就是“子思氏之儒”。

由漢至唐,子思之學不顯。到宋代,子思之學影響日大。反映孔伋思想的《中庸》被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為《四書》。孔伋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

《論語》出于曾子門人可能最大。孔子以后,眾弟子將孔子言論材料匯聚一起,最后主要由一人進行整理、選輯、編訂,這位整理編訂者在孔門之中應地位尊隆,還應是曾子門人,符合這種條件的人只有子思。子思為曾子弟子,在曾子去世后地位特殊,有儒學領袖風范。《論語》出于子思,也符合《論語》記載所反映出來的信息,與孔子之后儒學傳承的實際十分吻合。《論語》注重做人、修身,這正是曾子門派的特征。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這部著作匯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子、孔子與時人談論問題的許多場景。此外,還有經過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跡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現在流行的《孔子家語》一般稱為“今本《孔子家語》”、“今本《家語》”,或直稱為“《孔子家語》”,是由漢武帝時期的孔子裔孫孔安國根據舊有材料寫定的。今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與《漢書·藝文志》的著錄不同,這是因為當時流傳著不少有關的材料,在分卷上,孔安國整理的本子與其他《家語》有所不同,在內容上可能也會有出入。

孔子曾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在教學等相關活動中,孔子弟子有隨時記錄和整理孔子言語的習慣,孔子講學時,弟子們“退而記之”、“志之”、“識之”,所以,早期典籍中有許多的“子曰”留存下來。在跟從孔子學習中,不少弟子可能都整理保存了孔子的有關言論。那么,這些材料是何時匯集起來的?又是怎樣匯聚起來的?孔安國在《孔子家語后序》中說 :“《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并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按照孔安國的說法,《論語》與《孔子家語》的編纂時代一致,也就是說,在孔安國之前已經有《孔子家語》的存在,既然《論語》極有可能出于子思的領纂,《家語》的編纂也應當與子思有重要關聯(lián)。


原載于孟繼新《孔氏宗族》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龔昌華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門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業(yè)云服務
關注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東省曲阜市 郵箱:pengmenstudio@163.com 電話:0537-4495168
手機:13863756448 郵編:273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激情五月激情综合网|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麻豆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色欲天天天综合网|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91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日韩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天天综合网天天做天天受|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综合国产在线观看无码| 卡通动漫第一页综合专区|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