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傳承
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后,經二世祖孔鯉,三世祖孔伋,至戰國時,已傳到第四代孔白。

△三世祖孔伋像
這時期戰爭紛繁,列國關系交錯,社會正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亦呈“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儒家雖為顯學之首,但不立于一尊地位。孔子的故鄉,被稱為“鄒魯之鄉”。“鄒”借為“陬”,孔子父所封邑。鄒魯之鄉是儒學的發祥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孔子后裔們,則秉承家學,恪守祖訓,詩禮傳家,通習儒術。
漢代,孔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廣泛地尊崇。統治者在認識到孔子價值的同時,也認識到孔子后裔在幫助其統治中所起的作用。于是,孔子的后裔們不斷得到榮封、賜爵,并世代相襲,成為定列。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的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這一時期,帝王們,充分認識到尊孔的重要性,自然也都優禮孔氏后裔。
唐朝滅亡,我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分裂。亂世中的孔子后裔,情況更為不妙,不但爵位難保,而且還遭受了空前的劫難。這一時期是孔族發展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一段。
宋朝是一個繁榮的王朝,宋太祖統一中國后,十分注意尊孔重道和提倡儒學。他的這一行動,為整個宋代,乃至金元時期的尊孔崇儒,奠定了個良好的開端。國家的尊孔政策,為孔子后裔們帶來了諸多好處,他們冠以“衍圣公”名號。從此以后,孔氏家族便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后期聲勢煊赫的大家族了。
四代
孔白,字子上,通習兵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兩召為相,不受。《孔叢子》記其曾在衛國,又記其“雜所習”,子思因此教育他“學必由圣”,“故夫子之教,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年四十七卒,葬祖墓西北,子一:求。
五代
孔求,字子家,《家語》作“傲”。《史記·孔子世家》記為“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守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召不赴。年四十五卒,葬祖墓東北,子一:箕。
六代
孔箕,字子京,《家語》作“榼”,《漢書·孔光傳》作“子真箕”。字子直。為魏相。年四十六卒,葬祖墓東南,子一:穿。
七代
孔穿,字子高。篤志博學,有王佐之才。齊、趙、魏三國交聘之不仕,皆咨訪問道,崇以師禮。在趙國曾與公孫龍在平原君處辯論“白馬非馬”。平原君稱他“理勝于辭”;公孫龍“辭勝于理”,終必受訕。在齊國,曾勸齊王廢除車裂酷刑。著儒家書十二篇,名曰《讕言》。年五十一卒,葬祖墓南,子一:謙。
八代
孔謙,《史記》作“慎”,《家語》作“微”,名斌,字子順。相魏,安釐王封文信君。《孔叢子》記曰:“相魏凡九月,陳大計輒不用。乃喟然嘆曰:不見用是吾言之不當也,言不當于主而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也。尸利素餐,吾罪深矣。”于是以疾辭官。在魏國時曾勸魏王“修仁尚義,崇德敦禮”。出使外國時曾勸趙王與北狄互市,以無用之貨取其有用之物而弱敵,并勸趙王、韓王與魏國相結以抗強秦。年五十七卒,子三:孔鮒、孔騰、孔樹。孔子八代單傳,自九代起,始有兄弟三人。
九代
孔鮒,《家語》云:后名甲,字子魚。生戰國之世,長兵戎間,獨樂先王之道,講習不倦。秦始皇并天下,李斯議焚書。《孔叢子》記載“陳余謂子魚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主,其危矣!子魚曰:顧有可懼者,必或求天下之書焚之。書不是出,則有禍。吾將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乃與弟孔騰藏《論語》、《尚書》、《孝經》等于祖堂墻壁之中。自隱于嵩山,教弟子百余人。后陳涉起兵,陳余以子魚薦涉,涉悅,聘往,尊為博士太傅。凡六旬卒于陳,年五十七,著書二十余篇,記祖父與已行事,書名《孔叢子》。
子一:孔隨。
孔騰,字子襄,身長九尺六寸,通經博學,漢高帝過魯,封為奉嗣(祀)君。惠帝時征為博士,遷長沙太傅。年五十七卒,子一:孔忠。
孔樹,一作祔,字子文。兄弟自相師授,子一:孔藂。
十代
孔隨,字元路,初名育,字元生。子一:孔某。鮒子。
孔忠,字子貞,漢文帝時征為博士,年五十七卒。子二:孔武、孔安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是為孔忠之孫。而《漢書·孔光傳》作“忠生武及安國”。后人多采用《漢書》說。
孔藂,字子彥。漢高帝起芒碭后為左司馬將軍,從韓信破項羽垓下。高帝即位,以功封蓼侯,年五十三卒,謚曰夷。子二:孔臧、孔讓。
十一代
孔某,子一:某。
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征為博士,至臨淮太守。《漢書·孔光傳》曰“武生延年”。子一:孔延年。
孔安國,字子國,明達淵博。少學詩于申培公,受《尚書》于伏生,漢帝時征拜博士,歷侍中,為諫議大夫。魯共王毀孔子宅時,于壁中得古文《尚書》、《論語》、《孝經》等,上知悉,以書還孔氏,仍詔作傳。于是,孔安國考論古今文義,作《論語訓解》、《尚書·孝經傳》,又集《孔子家語》上。自博士遷臨淮太守,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 年)從祀文廟,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 年),追封曲阜伯,明嘉靖九年(1503年)改稱先儒孔子。子一:孔卬。

△孔安國像
孔臧,字子武。漢文帝時嗣爵蓼侯、遷博士,歷位九卿。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為御史大夫,辭。以家承為訓。從弟侍中遂拜太常,禮賜如三公。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而卒。子一:孔琳。
孔讓,字子仕,一名襄。為孝惠帝博士,遷長沙太傅,年五十七卒。子一:孔員。
十二代
十二代長子的名字失傳。
次子孔延年,漢武帝時征為博士,轉太傅大將軍。《東家雜記》說“轉太傅,遷大將軍。”《孔氏祖庭廣記》說他“博覽群書,無所不備。”年七十一卒。葬祖墓北,子一 :孔霸。
孔卬,字子卬。子二 :孔驩、孔衍。
孔琳,嗣蓼侯,歷位諸吏。子二 :孔黃、孔茂。
孔員,字季中。
十三代
十三代長子名字失傳。
次子孔霸,字次孺,從夏侯勝治《尚書》,漢昭帝征為博士。宣帝時以大中大夫授太子經,遷詹事,出為高密相。元帝即位,以帝師拜太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官給事中,賜宅一區,賜黃金二百斤。孔霸為人謙退,元帝幾次想任命他為丞相、御史中丞,他再三上書推辭。孔霸請求奉祀孔子,元帝命以所食邑奉祀,并將其長子孔福戶籍遷回魯國。年七十二卒。策贈列侯,謚曰烈。子四:孔福、孔捷、孔喜、孔光。
孔驩,字子仲,漢拜博士,歷位弘農太守,著《公羊·谷梁訓詁》。子一:孔立。
孔衍,漢成帝征為博士,無傳。
孔黃,嗣蓼侯,歷豫州從事,無傳。
孔茂,由大司徒封關內侯。子一:孔宜。
十四代
孔吉,字元士。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封為殷紹嘉侯,奉商湯祀,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戶。進爵為公,地方百里,國為沛。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益戶九百三十二。平帝元始四年(4年),封為宋公。子一:何齊。
孔福,漢成帝時嗣關內侯,年六十三卒。葬祖墓北,子二:孔房、孔某。
孔捷,諸曹校尉,與兩弟皆隨父徙家長安,子一:孔永。
孔喜,諸曹校尉,無傳。
孔光,字子夏,年二十為諫議大夫。漢成帝召為博士,奉使稱旨為尚書,明習漢制,轉仆射尚書,令典樞機十余年。徙光祿勛,永始二年(前15年)為御史大夫,綏和二年(前7年)拜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復起用,歷位至丞相。二年更官制,改大司徒。平帝立,徙太傅。元始元年(1年)進太師,稱疾辭位,賜靈壽杖。五年薨,年七十,謚曰:簡烈。子一:孔放。
孔立,字子立。善詩書,少游京師,與劉歆友善,以詩書教于闕里,生徒數百人。子一:孔元。
孔宣,漢宣帝時以蓼侯藂元孫詔復其家,無傳。
十五代
孔何齊,嗣宋公。子一:孔安。
孔房,漢哀帝時嗣關內侯。子一:孔均。
孔某,子一:孔尚。
孔永,官中郎將,漢平帝元始五年(5 年)與劉歆等治明堂,封寧鄉侯。
王莽篡漢為大司馬,子二:孔奮、孔奇。
孔放,嗣博山侯,官侍郎。子一:孔壽。
孔元,字子元,為校書郎。子一:孔建。
十六代
孔安,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封殷紹嘉公。十三年復封宋公,為漢賓,位在三公之上,子孫失名。魏初降爵為侯,晉初罷封。宋侯詔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后無考。
孔均,本名莽,字長平。為避王莽諱改為均,字子平。孔均敦篤好學,恬淡有才。嗣封關內侯,征拜尚書郎。平帝元始元年(1年),改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戶。五年,王莽篡漢,降爵為子,八十一卒。子一:孔志。
孔尚,巨鹿太守。子二:孔方、孔疇。
孔奮,字君魚,王莽大亂時避地河西,依大將軍竇融。融以為辟議曹椽。四年,吏民感泣,走送百里,拜武都丞。后討隴西寇,下詔褒獎,進為太守,封關內侯。子一:孔嘉。
孔奇,字子異,從兄避地河西,好儒術,不樂仕,著書三十卷,早歿,失傳。
孔壽,漢居攝元年(6 年),追錄為太師,封壽合意侯,失傳。
孔建,字子建,勸仕不從,終于家。子一:孔仁。
十七代
孔志,字道甫。漢光武帝時為大司馬,建武十四年(38 年),由密令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戶。卒謚曰元成。子三:孔損、孔澍、孔恢。
孔方,字廣平,豫章從事。無傳。
孔疇,字元矩,陳國相。子一:孔賢。
孔嘉,字山甫,城門校尉,著《左氏說》。子一:孔和。
孔仁,為議郎博士,遷南海太守。子一:孔豐。
十八代
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嗣褒成侯。和帝永元四年(92年),徙封褒亭侯。子二:孔曜、孔旭。
孔澍,字君德。漢和帝永元間封為魯從事。子一:孔麟廉。
孔恢,字圣文。漢桓帝永壽中封為孔廟百石卒史。子二:孔訢、孔誧。
孔賢,子三:孔宙、孔翊、孔彪。
孔和,守魯相文學椽。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用前魯相乙瑛言置百石卒史一人,選補百石卒史,守廟掌禮器。子二:孔術、孔扶。
孔豐,字子豐。明帝明辟司空府,章帝時為御史,拜黃門侍郎,典東觀事。子一:孔僖。
原載于孟繼新《孔氏宗族》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龔昌華